新中国同龄人 | 王延福:以奋斗点亮万家灯火

  更新时间:2024-09-23 22:29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在长春220千伏变电站内的“老变”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初见王延福时,老人声音洪亮、神采奕奕,很难将他与75岁高龄划上等号。

“自从在变电工区退休后,我就没回来过这里,现在的变化太大啦!”望着眼前崭新整洁的智能变电站,王延福很难将这里与多年前自己的工作地“老变”联系起来,他举着手机不停拍照,将照片发给了从前的老同事。

随着微信的普及,王延福与几年没见的老同事一个一个的联络起来,他一边欣喜于智能电网的发展,一边感叹着科技进步的速度。虽已退休,但每每提及“老变”,提及电力行业,王延福依然感到自豪。因为,这里曾留下了他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这里更见证了长春电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薄弱到坚强的沧桑巨变。

现如今,享受退休生活的王延福喜欢带着老伴去旅游,还能发展自己的摄影爱好,他对自己的退休生活非常满意。在他看来,75年间,他与共和国同行,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也与祖国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更沐浴在共和国的阳光雨露下,而回忆起自己与电网的故事,老人更是感慨万分。

1949年,王延福出生于长春德惠,年幼时他经常听母亲为他讲述抗战的故事,儿时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成为一名军人,像故事里的英雄人物们一样,保家卫国。1968年,19岁的王延福如愿参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

命运就是如此,越努力,越幸运。正如今日中国之发展变化,令人感叹。1975年,王延福从部队退伍,来到长春电业局,成为一名电力职工,实现了角色和责任的转换。王延福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变电工区从事变电运维工作,这也开启了他和“老变”的缘分......

“我刚来‘老变’上班的时候,周围这一片还都是大荒地,骑车也得快一个小时才能到。赶上个阴雨天儿,还得扛着自行车走半天!”回忆起当年的岁月,王延福仍难以忘怀。“当时工区实行‘三班两倒’,一个班8个人,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是一个班,四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是另一个班。老师傅们很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值夜班的时候,经常会有师傅带着年轻人看图纸、学故障处理、学一些复杂的操作。”在谈起这些内容的时候,王延福眼神发亮,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那时咱们长春的电力正是逐步发展建设的时代,我们工作环境可没有现在这么好,现在再回想,遥远的好像说的是别人的事。倒不是淡忘了,而是这几十年的变化太大了,和现在的孩子们说,我们参加工作时,用百十来块的工资供养一大家人的生活,有谁还会相信呢?曾经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心愿了,没想到会过上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看到今天的祖国如此强大,王延福由衷的感叹,而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更加为祖国感到自豪。

1980年,由于工作表现优异,王延福被调到机关纪委工作,后来又去往德惠供电公司,1996年,王延福从德惠供电公司调回长春,回到了当时的变电工区,成为了工区书记,也再次抒写了他与“老变”的缘分。

时间来到了2000年,历史翻开新的一章,长春电网也紧紧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致力于加快智能化电网研究和建设步伐,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作为变电工区的主要领导人员,王延福更是身负重担。

“那时候,大家的工作很繁重。来活了,大伙儿都争着干抢着干,好像从不知道累似的。晚上回到简陋的宿舍,年轻人们也总聚在一起,聊着今天又学会了什么,又攻克了什么难题,一大口热汤面条下肚,啥疲惫都没了!”在王延福的带领下,变电工区的员工们,带着冲劲儿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任务。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建设平泉220千伏变电站的时候,为了让变电站早日投运,连着半个月大伙儿都没休息,基本是全员在岗。”王延福口中的平泉220千伏变电站,位于长春市动植物公园西北侧,正是吉林省内首座220千伏户内变电站。

作为改革开放的经历者,想起那些风风雨雨的岁月,王延福的心中总有一份豪情:“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老去,但是我们的祖国依然年轻,我们的电网还在蓬勃发展,还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充满期待的未来。”

正如王延福老人所说,2012年在“老变”原址,长春市第一座智能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采用全封闭组合电气设备。由此开始,长春全面改造变电站,新建站全部智能化,旧站陆续智能化。这标志着以“老变”华丽蜕变为引领,长春电力建设全面迈进数字智能化发展的崭新时代。

不仅如此,随着“网上国网”APP等线上平台的应用、“电力大数据”的全覆盖......长春电网已实现几何级飞跃,一个电力新时代已来临,一座吊塔,一盏照明灯,这些源源不断的电能,渐渐流入带动经济发展的各大企业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家中,点亮着一片又一片万家灯火。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悦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