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敌人酷刑,铁骨铮铮、绝不屈服的赵一曼;用手托起炸药包,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一叶扁舟上,唱起婉转动听山歌的刘三姐……这些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经典电影画面,成为几代人心中最为闪耀的光影记忆。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这个承载着新中国电影梦想与荣耀的地方,以其卓越的创造力与不懈的追求,缔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许多传奇和“第一”。这些新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不仅篆刻出历史的厚度与深度,更在新时代的传承赓续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彰显着长影作为电影行业先驱者的非凡气度和深远影响。长影的故事,就是一部吉林人民勇于开拓、不懈奋斗的历史画卷。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公司孕育于战火之中。1945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成立。1946年10月1日,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从此,党的电影事业,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经受战火的锤炼,茁壮成长,在宣传党的群众路线和政策主张,争取人民群众支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55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文化部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12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改制成立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便是由长影创造——第一部多辑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吧》、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和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同时,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也成为中国电影机构的“孵化器”和电影人才的“集散地”,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输送了2000多名优秀电影人才。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几代长影电影工作者始终坚持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为民族铸魂,累计创作拍摄译制各类影片4000余部,其中《五朵金花》《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董存瑞》《人到中年》等一大批经典影片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生活。随着一部部佳作纷至沓来,“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血液一直在长影流淌,一个个人民电影的艺术之花在这里一开就是几十年,创造了中国电影半个世纪的辉煌。
长影先后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2020年12月17日,长春电影制片厂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近两年来,长影参投出品了《满江红》《流浪地球2》《志愿军:雄兵出击》《黄大年》《人世间》《抓娃娃》等数十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佳作,十多部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白玉兰奖、金鹿奖等重要奖项。
进入新时代,长影并未因历史的辉煌而停滞不前,反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变革,勇于创新。无论是“六个办影理念”的提出,还是“有历史、正青春、见未来”的站位远瞻,长影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探索电影艺术的新领域、新形式。长影旧址博物馆以互动短剧形式再现经典电影片段,吸引老中青三代影迷沉浸式体验;长影世纪城打破次元壁创建新IP,将多媒体现代演绎与悠远神秘的古老神话相结合,打造的文化夜游产品“圈粉”Z世代;改造后的长影老厂区,摄影棚、混录棚、洗印间等标志性建筑“穿越”时光呈现电影工业辉煌印记,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超百万人次……把红色教育游、电影工业游、电影研学游相结合, “影视文化+娱乐游玩”的联动体验让长影频频“出圈”,屡创佳绩。
未来,长影进一步盘活老厂区与早期建筑等文物和工业遗产,精心打造旧址博物馆地下延展馆、名人故居酒店、长影文史馆、电影道具馆等重点工程,致力建设更完整的电影工业遗址,更好传承长影文化、新中国电影文化,为擦亮长影品牌、再创长影辉煌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米韵熹 马璐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