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强国贡献师者力量 ——记东北师范大学的“大先生”们

  更新时间:2024-09-11 07:50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因师而立、缘师而兴、依师而荣。作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两代师表共育的师范大学,东北师大近8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躬耕教坛、潜心育人,强师报国、胸怀天下的“大先生”。他们提灯引路,育梦成光,既为“经师”,更是“人师”,造就了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象,那便是教育家精神。

在欢庆第四十个教师节之际,选登六位东师“大先生”的故事,回顾他们的光辉事迹和卓越贡献,感受他们的教育智慧与人格魅力,进而传承师者风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奋斗。


人民教师摇篮的奠基人——成仿吾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个奇迹,三所著名的高等学府,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都为同一位“老校长”树立了雕像,这位“老校长”就是被陈云同志誉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的成仿吾。

成仿吾,早年留学日本,博学多才,精通德、英、日、法、俄五种语言,曾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是直接从德文版本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国内第一人。他是长征路上唯一的大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一直从事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是中国教育学会第一届名誉会长,“伟大的红色教育家”。

1952年10月,成仿吾出任东北师大校长兼党委书记。主政期间,成仿吾以无产阶级革命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完成了学校向新型正规化师范大学的转型。他首次提出并确立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开创我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奠定了东北师大“人民教师的摇篮”历史地位,使其成为全国著名高师院校之一。

“加强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是成仿吾到校之初提出学校建设的三项基本方针之一。据此,学校开设了《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四门政治理论课,并设立了四个直属教研室,成仿吾还亲自担任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主任。他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并长期关注,始终如一。

成仿吾先后发表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重视教育方法研究”“高等教育十年的辉煌成就”“毛泽东教育理论简述”“关于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问题”“关于目前普通教育的若干意见”等系列理论文章;出版了《成仿吾教育文选》《战火中的大学》等教育著作。

其主要观点在于:认为教育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工作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和千秋大业,应摆在革命与建设中的重要位置;突出强调高校办学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的领导看作完成教育任务的根本保证;尊重教育规律,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把改进教学方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工作是科学工作,教学和科学研究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些高屋建瓴并富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在其长期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与检验,满足了革命和建设对教育的迫切要求,具有真理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奉献给中华民族的珍贵思想遗产与精神财富。

一代史学宗师——林志纯

2023年4月,“日知世界史奖”第三届颁奖典礼暨新时代首届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该奖项是教育部批准、东北师范大学设立的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首个全国性专业学术奖项,以已故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史学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林志纯先生(笔名“日知”)的名字命名。这位睿智而执着的老人长期在世界文明史研究领域深耕细作,致力于“把西方古典文明引进中国,把我国古典文化向世界传播”。

1980年,在林志纯的倡导下,东北师大历史系成立了西亚北非欧洲上古史研究室,后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研究所成立后,以古代文献研究为基础,开始在以古希腊和拉丁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古典学,以西亚苏美尔、阿卡德楔形文献、文物为研究对象的亚述学,以古埃及象形文献、文物为研究对象的埃及学,以小亚赫梯楔形文献、文物为研究对象的赫梯学等领域进行艰苦的攻关,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研究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专门藏有世界古代文明史图书及杂志的中西文图书资料室。

1986年,林志纯创办了国内唯一的英文国际年刊《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JAC),刊登中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为中国学术界赢得了荣誉。这期间,他主编了《世界上古史纲》(上、下册)和《古代城邦史研究》两部著作,对世界上古史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中西古典学引论》开比较史学之先河。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建设,林志纯构建了古代世界历史的学科体系,高屋建瓴,贯通中外,博大精深。

在从事本科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同时,林志纯还着手培养世界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人才。1953年至1955年,林志纯先后举办了两届世界古代史研究生班。1955年至1957年,受教育部委托东北师范大学承办由苏联专家主持的世界古代史教师进修班,学校责成林志纯协助苏联专家,并指导进修教师毕业论文写作。这两届研究生班和一届教师进修班共培养出37名学生,造就了新中国第一代世界古代史方面的青年学者和精英人才。自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始,20余年间,林志纯共培养了近40名世界古典文明史的硕士博士。为了能够令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国际水准的专业知识,林志纯不遗余力通过种种渠道促成学生赴英、法、德、美等具有悠久古典文明研究传统的国家访问和留学。先生派送出国的许多学生已经学成归来,他们与先生在国内培养的学生一道成为我国世界上古史第二、第三代研究工作者的中坚。

要做教育家,不当教书匠——陈元晖

步入东北师大附属中学教学楼,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陈元晖先生的名言:附中教师要做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这句话成为指引东北师大附中教师70多年来一直追寻的理念。

陈元晖,1948年至1954年任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教授。“先办好附中,才能办好教育系”——1950年,面对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张如心创办教育系的邀请,陈元晖吐露了自己的心声。陈元晖做过哈尔滨大学教育系主任和附属实验小学校长、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知识基础厚实、教育实践丰富,但他依然强调,任何时候,教育理论一定要与一线实践紧紧捆在一起,因为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应用性,时刻离不开一线实践。

当初,陈元晖对有些学校特别重视外国教育理论的引进并直接移植感到担忧。为了突破理论束缚,培养优秀教师,陈元晖要求附中教师“要当教育家,不要当教书匠”,要求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要有创造精神,要敢于打破传统教育的窠臼。陈元晖认为,使学生闻一知一的教学,是一种“教书匠”的教学;而闻一知十的教学,则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教育家”的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是陈元晖眼中“教育家”的重要标志。1990年,陈元晖回到东北师大教育系,他强调培养学生是为了使学生聪明,而不是使学生记住许多东西,重点应该放在培养思考力方面,而不是培养记忆力方面。

作为著名的教育学史研究专家,陈元晖一直在积极处理中国教育学“中”与“西”的辩证关系,一直主张中国教育学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秀遗产”。他以自己的哲学背景为基础,编著了《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卓越的教育思想家——孔子》《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的美育思想》等,为教育学的研究又打开了另一扇窗。

陈元晖觉得,只有总结了我们教育学中丰富的、宝贵的遗产后,才能真正摆脱“进口的教育学”,而有“出口的教育学”。中国学者也应为教育学发展作出世界性贡献。这些观点直至今日,依然具有进步意义和决定性影响。

陈元晖一生出版多部教育专著,其中许多著作都情透纸背、力透纸背,呈现着他对教育学研究的执着与眷恋。正是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引下,陈元晖对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陈鹤琴的“活教育运动”以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运动”等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反思,为今天研究我国现代教育思想奠定了重要基础,其研究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小冰麦之父——郝水

2023年12月,占地12公顷的小冰麦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落户通榆县开通镇。2024年6月,在“弱碱低产耕地小冰麦新种植模式”鉴定会上,东北师大“小冰麦33号”品种得到各方高度认可。

饮水思源,随着优质抗病的“小冰麦33”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省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我们不由得怀念一位老先生——已故中科院院士、中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植物遗传学家、东北师范大学郝水教授。

1926年,郝水出生于内蒙古通辽的一个平民家庭。青年求学期间,因不满国民党黑暗统治,离开国统区的长春,投奔解放区,先后在东北军政大学和佳木斯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接受革命理论熏陶。1949年8月,毕业于东北大学博物系并留校任教。

郝水对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的热爱始终不渝。他曾结合自己在苏联留学的经历为学生讲党课。他的语言朴实简洁,事实如铁,逻辑入理。一位师长对学生的情深意切,一位老共产党员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忠诚使青年学生深受感染,坚定了无数学子的爱国信念。

作为科学家,郝水的休息日多是在系里实验室度过的。他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外生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他关于染色体骨架真实性的研究、染色体骨架中收缩蛋白的存在等创新性理论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为我国生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卓越的贡献。他与夫人何孟元教授一起,经过多年努力,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两套小冰麦异附加系,从中选出优质抗病的新品种,为我国北方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教师,郝水深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从教61载,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勉教学,80岁高龄仍坚持工作、关心教育。他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育得桃李满天下。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和夫人先后为“希望工程”、贫困大学生和灾区人民捐资十几万元。2001年,他又将刚刚荣获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金20万元港币全部捐赠,设立“吉林省农村优秀教师奖励基金”,资助农村优秀教师的培训和学习。

郝水的一生与东北师大紧密相连,为东师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80年代任东师校长时,他注重学科建设,以教育家的胆识和睿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在较短时间内由2个增加到了10个,为日后学校学科发展格局和科研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郝水还拓展学校办学特色,针对农村师资短缺、基础教育师资素质不高等问题,坚定地推动了“长白山之路”的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建设,开启了东北师范大学自觉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新篇章。

红色理论家——郑德荣

他用一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来坚定“初心”与信仰;他用为国育才的赤子情怀坚守三尺讲台;他用对党始终如一的赤胆忠诚来践行和丰富自己的家国情怀。他就是我国著名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东北师大原副校长、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德荣。

1926年1月,郑德荣出生于延吉,饱受战乱之苦的少年追求真理,心向光明,毅然决然投奔到解放区东北师范大学前身的东北大学,怀揣一腔报国热情开始了长达67年的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和研究生涯。

1964年,作为吉林省唯一代表,郑德荣参加了全国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70年代末他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这是改革开放后教育部最早推出的全国高校通用党史教材,曾再版五次,发行量突破百万册。此后十几年间,他探索建立了全国公认的党史学科教材体系,这些教材的广泛使用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德荣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并任所长。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一书是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最早的专著,开创了研究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另一部力作《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最早创立概论体系的著作,曾获教育部优秀著作一等奖,广为高校和党校所采用。他主编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观研究方面的“拓荒之作”。

1983年,郑德荣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最早的四位教授之一,1986年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首批三位博士生导师之一。1991年,他带领的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在教育部直属院校147个社科研究机构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航者,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开拓性贡献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从80岁到90岁,郑德荣又迎来一个学术黄金期,他共承担了三项国家课题,出版了五部学术专著,发表了70多篇论文。耄耋之年,郑德荣仍然耕耘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他说,“我人生的最大快慰一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二是学生的成长、成才给我以鼓舞,青出于蓝胜于蓝。”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郑德荣还坚持反复修改已经入选的北京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论文。弥留之际,郑德荣用微弱的话语留下遗言:“不忘初心,坚持马克思主义。”

郑德荣逝世后,教育部追授其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授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史宁中

每天凌晨4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史宁中家的窗前就亮起了灯光。虽年逾古稀,但对科学研究和对教育教学的强烈热爱,指引他不断攀登一座座高山,跨越半个世纪,风雨无阻,矢志不渝。

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荣誉教授,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2023年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当下,史宁中仍坚持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他主讲的本科生专业课“数学专业导论”,每堂课都座无虚席,连走廊里都坐满了人。几十年间,史宁中培养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其中博士生近百名,就职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他们不仅自己学有所成,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曹冲称象为什么可行?”在东北师大附小四年级的一堂数学课上,老师引入我国经典的历史故事“曹冲称象”,一边借助透明水缸、模拟小船、小石头等模型来为学生讲解这种办法的原理。新课标修订后,在数学课堂上有意识地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数学推理过程,而这背后,凝结着史宁中20余年来对数学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执着与行动。

自2001年起,史宁中致力于国家数学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他主持修订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选修课程用书 数学A、B、C、D类》14本。2006年,史宁中把数学课程目标中传统的“双基”拓展为“四基”,2011年,把传统的“两能”拓展为“四能”,又提出“三会”的数学核心素养。“四基”“四能”“三会”已被纳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说起大学治理,史宁中表示,“学校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必须让广大教师参与学科建设、学科布局调整和学校改革。”2000年5月,为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时任校长的史宁中率先在东北师范大学实行“教授委员会”制度。教授委员会的权力表现在学术领域,在诸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招生政策、学位标准等方面拥有决策权。

1998年至2012年,史宁中在任东北师大校长期间,紧扣“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校内管理制度,为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文理融合的基础上,史宁中形成了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为培养创新人才、尊重人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提供了理念遵循。

(图片均来自东北师范大学)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吕春宇 闫冬 谭海洪 徐萌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鹤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