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红场、布拉格广场、成都天府广场、大连星海广场……几乎每座名城都有自己的地标广场。在长春,始建于1933年的文化广场就是这样一个所在,它承载了长春的历史记忆,展示出浓郁的城市风情。每到华灯初上,广场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有如“幸福长春”的微缩呈现。
在22℃的夏天,记者再次探访长春文化广场,解析它的吸引力密码。
一个广场的“人间烟火味”
“7点钟了,开始唱吧!”市民薛宏刚话音刚落,他的四周,顿时热闹一片,几十个小朋友聚在他前面空地,排队唱起歌。
“每天晚上7点到8点,我都会带着音响和话筒,领着孩子们唱歌,这是最让我放松的时刻。这么大的广场需要有一个属于孩子娱乐的地方,孩子们能在唱歌中收获快乐,我做这件事情就很有意义。”薛宏刚自豪地说。
在广场标志性雕塑太阳鸟的正前方,有一支名为“太阳鸟”的秧歌队每晚都来排练。
“自从文化广场有秧歌队开始,我就在后台打鼓吹唢呐,一晃快10年了。这里曾搞过几次大型秧歌汇演,省内外好多知名秧歌队伍都来演出。”“太阳鸟”秧歌队队长王显江说,“现在,这个秧歌队有120多人,每天到场五六十人,不管是演的,还是看的,大家都找到了快乐!”
广场最北侧,68岁的“广场歌星”李忠义和他的“中艺歌友团”伙伴们几乎天天演出。
“当初,音响没有外接电源,还是广场的工作人员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今年,我们歌友团成立十周年,打算办场大晚会乐呵乐呵!”李忠义说。
平坦宽阔的文化广场为长春市民提供了自由休闲的文化交流空间:唱歌、跳舞、扭秧歌、吹笛子、拉二胡,吹拉弹唱样样齐全。演的和看的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掌声与叫好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
“文化广场上,大多是自由组合的演艺群体,总数有300余人。正是这些活跃在广场的‘文化人’,提升了文化广场的文化品位,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广场管理所所长李斌说,作为长春市最大的城市休闲广场文化广场,举办过如长春电影节、长春书市、亚洲艺术节、全国汽车拉力赛开幕式等活动,还有消夏节、风筝节、成人礼及大中型文艺演出上千次,“文化”二字在春城人们心中深深扎根。
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火爆全国的电视剧《人世间》中“吉春火车站”的取景地就是坐落于文化广场北端的长春地质宫——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青砖碧瓦、朱漆廊柱,高台基、大屋顶。文化广场南端则是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沿大街两侧林立着数量颇多且保存完好的伪满时期建筑遗存,犹如一座露天的城市博物馆。地质宫始建于1933年,1953年由梁思成设计、郭沫若命名;1996年初,地质宫前广场再次改建并命名为文化广场,总面积4万平方米,整个中轴线采用天然花岗石铺砌,给人以自然、庄严、厚重的感觉。
沧桑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文化广场无穷的魅力。每逢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开放日,地质宫门前都会排起长龙,人们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历史建筑之美,还可以领略地质奥秘,探索神奇大自然。
10年前,吴力刚住在广场附近时,还是一名中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一位高校教师,他回忆说:“长春的孩子,谁没有一张和石狮子的合影呢?又有谁没有摸过石狮子嘴里的球呢……”
“文化广场承载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快乐时光。” 网友“漫绘长春”在社交平台回忆起文化广场的热闹盛况:“篮球、足球、旱冰场,风筝、演出、鸽子房,还有露天电影和图书市集,文化广场是生机盎然的快乐之地……”长春市文化广场热闹繁荣的同时也是吉林省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全省各城市广场、商圈、社区等遍地开花,人们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多元、更加便捷。文化广场作为长春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以自己的魅力融入了每一个长春人、每一个游客的记忆之中,带给人们幸福感与获得感。
何以“文化”:打造城市新文化空间
对于广场文化现象,专家学者给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姝宏说:“长春市民对文化广场的那份情感,从文化广场建立的那一刻起,便挥之不去,且日渐深厚,深入内心最深处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画卷,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的展现,更通过广场文化、市民文化、娱乐文化来展开……”
“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首先需要具备文化内涵,代表地域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色;其次在物质文明层面,要具有承载历史的建筑、街区、园林和公共文化空间等,在功能上能够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助推文化和旅游发展。”吉林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周笑梅认为,长春文化广场堪称长春市最具特色和标志性的文化地标,多年来发挥了独特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随着时代发展,市民文化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都在不断升级迭代。文化广场在保留原有优势特色和文化功能基础上,也需要焕发新的生机。
文化广场何以“文化”,才能担起文化地标的重任,让其文化符号更加鲜明?
周笑梅建议,可以在广场边缘圈以合适方式提供小型地方进行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质科学等方面的公共展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及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等,进而为提升市民文化生活质量和打造城市文化IP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支撑,同时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创意、餐饮服务等形成文化与产业联动效应。
与专家建议不谋而合的是,广场未来功能发挥已有新规划,李斌说:“2027年地铁修建完成后,我们将以历史性建筑为景观设计主题和核心内容,建设精品草坪、修复喷泉、打造休闲空间,进一步完善各种设施。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广场的文化作用,通过开展书画展、历史文化展等具有地方特色且互动性较强的文化活动,体现人文历史、地域特征和城市精神,使广场的文化意义得以实现。”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张丹 纪洋 王学新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