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文旅火爆出圈探究

  更新时间:2024-08-17 08:02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入夏以来,吉林市这座因雾凇闻名的城市持续火爆,文旅引发的热度伴随着节庆活动不断升温,22℃夏天里的吉林市成为火爆出圈的文旅目的地。据省文旅厅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和端午节期间,吉林市接待国内游客增速均列全省第一,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同比增幅均超100%。吉林市文旅持续火爆,其背后的成因是什么?近日,记者采访了吉林市文旅领域部分学者和从业人员,试图一探究竟。

顶层重设计 重塑新认知

在采访中,无论是业内专家还是外地游客,都有一个共识——吉林市文旅的顶层设计者把准了脉,找到了让文旅出圈的流量密码。

据了解,吉林市文旅设计的定位是:擦亮“人文江城、生态湖城、魅力雪城、梦幻星城”这4张“城市名片”,提升“雾凇之都 滑雪天堂”“清爽吉林市——22℃松花江之夏”等城市品牌影响力,目标是将吉林市建设成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国内休闲度假康养胜地和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2022年起,吉林市就编制实施了“两方案一规划”,其中包括《吉林市全面实施旅游文化名城建设行动的总体方案(2023-2027)》《建设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实施方案》和《吉林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22-2025)》。

具有24年从业经验的吉林市旅游协会副会长任鹏说,如今,文旅行业已经从最初的1.0版跨越到3.0版,即从跟团游进化到“在线旅游”时代。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更广,更依赖于新媒体。赛道换了,思维也要跟着换,依赖信息差谋求利润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这种情况下,像“锅包肉大赛”这样的事件营销就能让城市出圈,满足游客的情绪价值也成为被接受的方式。通过食品或事件来宣推好客城市和丰富资源,已成为当下流量密码。

任鹏认为,如今要有大文旅思维,要让本地老百姓触及甚至参与旅游经济,让早市经济等都活跃起来,让本地百姓也能从文旅这块大蛋糕里分得一块。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在提升整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和旅游设施品质的前提下,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提升百姓幸福感,进而拉动旅游,带动客流和收入的增加。

吉林市委、市政府具有这种前瞻眼光,他们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做。去年6月,吉林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促进吉林市文旅产业消费模式提档升级,助力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旅全融合 沉浸新场景

怎么让“瞬间”的网上流量保留下来,让涌入的人流多起来,再让人流带来“真金白银”?很多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文化。

吉林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博物馆之城,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丰厚。从吉林文庙、满族博物馆、吉林建制博物馆到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吉林省城自来水厂旧址、吉海铁路总站旧址等,吉林市的古建筑群和文化遗址星罗棋布。

还有一批古建筑复原工程正在进行——吉林古城门复原项目(德胜门)工程预计9月末竣工,小白山公园、东团山遗址、西团山遗址等文旅项目也正在改造施工中,预计今年“十一”前能完工。

这些项目正契合了吉林市楹联艺术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吉林旅游》《玩转吉林》副主编孟奇的观点,文旅融合迫切需要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

他认为,如今,游客在重视旅游目的地特色文化的同时,也更重视场景的营造。尤其是审美趣味、生活方式和体验等文化性要素至关重要。过去无风景不观光,当下无场景不休闲,未来无生活不度假。消费者要置身场景中,生活化沉浸式度假。

吉林市也正在努力营造吸引人的各种场景,从吉林大桥桥下乐队演出的热烈火爆,到醉美船营轻奢营地的爆火;从太原街、长沙路夜间消费集聚区的打造,到悦江滩2期的兴建……处处体现吉林市在营造文旅新场景上的“奇思妙想”和不遗余力。

“要变看不着、摸不着、吃不着、用不着为看得到、摸得到、吃得到、用得到——从旅游心理学上讲,这是对游客心理需求的响应。”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关云蛟说。

吉林市旅游协会副会长任鹏分析,吉林市和淄博、哈尔滨、天水以及省内的延吉这几个网红城市不同,吉林市利用了自身的资源,比如天外来客——“世界最大石陨石”,这种资源在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容易被传播出圈。同时,吉林市借助事件营销,向人们展示热情好客的程度,以及这一届党委和政府发展吉林市、发展旅游经济的决心和态度,这就得到了全国甚至国外更广泛的关注。

共享+共创 增加新认同

文旅资源出圈的同时,如何接得住这样一波汹涌而至的流量,值得当地的每一位文旅参与者去思考。

关云蛟举了一个例子,他说,现在的吉林市建制博物馆,过去是吉林市政府的2号楼,曾被圈在政府院子里。现在,转变了观念,拆掉“院子”,让利于民,把包括它在内的多处原本百姓进不去、摸不着、体验不到的建筑遗址开放了。这就是把场景还原给市民和游客,让那些或闲置或被占用的老房子重新焕发生机,增添“附加值”,也让游客们共享了文化资源。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吉林市也用心、用力地打造起立体化的文旅场景。最典型的是在吉林市松江中路景观带,打造了多个亲水打卡场景:游客可以从江畔码头登船游江,也可以在吉林大桥老桥遗址下欣赏乐队表演,可以在木栈道上吹着江风漫步,还可以拾级而上,走上江堤,在城标“摇橹人”雕塑前的广场尽情起舞。

共享的同时,需要共创。今年,吉林市昌邑区以地方特产、满族文创为主打造的东市满族民俗文化步行街,通过创意市集等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年初至今,东滩街民俗一条街、武昌路网红打卡一条街,节假日期间接待人次及营业额增速均达15%以上。

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吉林市主打一个“宠客模式”。每逢重要节假日,他们集中推出数十项便民政策和服务举措,让游客快乐出行、满意而归。“五一”、端午等假日期间,他们都发布保姆级旅游攻略;城区公交线路免费乘车;开通开江鱼专线、旅游专线;实施交通“柔性执法”;免费开放数十个停车场和上千个停车泊位……甚至A级以上景区首道门票全部免费。吉林市正是通过全市各城区、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合力出击”,才真正实现了优质服务。

当然,吉林市在文旅服务品质的打造上,还有不足需要完善。孟奇曾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规范我市旅游景点楹联文化的咨政建议》,希望尽快解决城市悬挂的楹联规范性问题。关云蛟说,发展旅游,要挖掘当地特色文化,也要各方形成合力。他说,对未来要抱有美好希望,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只有这样,吉林市才能在建设文旅强市的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扎实。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李婷 姜岸松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