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吉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宣传展示活动中,陈玉秋展示满族旗袍制作技艺。 本报记者 纪洋 摄
日前,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在吉林市人民广场满族旗袍的展台上,身着各式满族旗袍的精美娃娃受到了不少游客的喜爱。这些娃娃的发型和服饰各不相同,造型别致,华丽精美,它们的满族衣着全部出自一人之手,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旗袍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玉秋。
“我一直在想,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怎样把传统技艺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中?通过摸索和尝试,决定通过满服娃娃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服饰文化,于是我们推出松花娃娃系列产品,在这次吉林的活动中娃娃们首次亮相,展出一周时间,几款娃娃全部售罄。”陈玉秋开心地说。
满族旗袍轻剪裁、重装饰,一块布料便可以裁出一身旗袍,最华丽的满族旗袍讲究“十八道镶滚”,即在衣料主体上“镶”上颜色和纹绣各异的布料……松花娃娃身穿的旗袍,全部遵照满族旗袍制作的传统工艺,一件全手工缝制的小旗袍,陈玉秋要做一两天的时间。
“小旗袍的制作过程和大旗袍是相同的,除了‘见缝不见针’的隐藏针脚,用来包住旗袍边角的滚边还要‘鼓’,当初满族旗袍最吸引我的就是旗袍上的滚边。”陈玉秋说。
56岁的陈玉秋出生于吉林市,她是吉林市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学习服装专业的她,在一次逛街时,看到一件满族旗袍就爱不释手。之后她结识了刘淑芬老师,自此便与满族旗袍结缘,一做就是30多年。
在钻研技艺的30多年里,陈玉秋共制成100余件满族旗袍。2010年,她和刘淑芬一起纯手工还原了一件清朝宫廷旗袍,在上海世博会展示时大放异彩,成为吉林馆中最受瞩目的展品之一,受到不少外国人的青睐。
陈玉秋的作品曾随吉林省代表团跨越太平洋远赴美国洛杉矶展示,参与外交部向世界推介吉林活动,多次应邀参加中国(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中国(上海)传统手工艺邀请展、中国(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作品多次获奖。
2021年,满族旗袍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陈玉秋记忆犹新。“2007年,满族旗袍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之后经历了14年的不懈努力,真的是太不容易了。现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热爱非遗文化,我们更有了传承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近两年,陈玉秋与吉林省各大博物馆合作,为他们制作用来展览的满族旗袍。“每年,我们还会定期走进高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讲解满族旗袍的历史文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满族服饰,把中国满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
现在,陈玉秋的女儿、姐姐、妹妹也加入了她的满族旗袍制作团队。“我的奶奶、姥姥都会做旗袍,我小时候也是跟我父亲学会了旗袍上的盘扣。制作和传承满族旗袍,不仅是我的爱好,更是我终其一生去完成的梦想和事业。”
今年年初,陈玉秋最新研发出“旗开得胜”小旗袍系列文创产品,上市以来,广受市场好评,在中国(深圳)文博会等展会活动中,产品被一抢而空。
“‘旗开得胜’小旗袍摆件是在保持传统满族旗袍廓形的基础上,运用中华传统纹样加以创新和升华,图案讲究,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各式各样的小满袍我们一共推出了30多款,上面精致小巧的盘扣也是小满袍的点睛之笔。”陈玉秋介绍。
“旗开得胜”系列文创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给了陈玉秋很大的信心。“每次看见一些年轻人表达对满族旗袍的喜爱,就觉得很感动,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非遗需要保护好,更需要传承好,如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是我们非遗传承人的责任。”
“下一步,我会专心做好满族旗袍相关的系列文创产品,不断开发属于我们吉林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品牌。同时,让松花娃娃把满族旗袍之美演绎得更加完美、更加打动人心。”陈玉秋说。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纪洋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