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寻访老兵足迹 |老兵安福英:舍生忘死传送文件

  更新时间:2024-08-02 10:54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在历史的洪流中,老兵安福英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但他的故事却是那个时代无数军人保家卫国、英勇奉献的缩影。

1934年,安福英出身于一个穷苦家庭。“小时候,我的父亲在地主家做长工,一家人生活在饥饿与贫困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到了土地,告别了食不果腹的日子,我也有了宝贵的读书机会。”那时,安福英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情怀,心中也种下了听党话、跟党走、报党恩的坚定信念。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安福英毅然决然投身军营。“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没有国家安全,何谈小家安宁。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我必须冲上前。”1951年,他先在沈阳军区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随后被分配到东北装甲兵干训大队。同年7月,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直面战争的残酷与考验。

战场上,安福英作为干部处文书,肩负着干部质量统计、改制前的军衔鉴定及登记工作,为后来的军衔改制做准备。“我负责每个月去坦克兵指挥所送干部质量统计表。由于战地情况复杂,快速又便利的交通工具只有摩托车,即使顺利往返,时间也要近8个小时。”安福英骑着摩托车,在复杂的战地环境中穿梭,只为将每一份文件安全及时送达。

有一次,安福英如往常一样去送机要文件,摩托车的噪音使他无法察觉空中的敌军飞机,险些遭遇敌机轰炸。“还好朝鲜百姓及时招手提醒我,我很幸运地活下来了。”这一幕,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战场上生死就在一瞬间,也让他更加珍惜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会一口流利的朝鲜语让安福英在语言上有着天然优势。在战场上,他不仅是冲锋陷阵的战士,还是不知疲倦的文书及翻译官。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业务技能,安福英传达着中朝两军间的战场消息。因为工作出色,他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1953年,国内军队干部军衔制开始推行,上级领导安排他承担起军队干部资格的审核、鉴定与誊录等工作。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每当谈及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安福英老人便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在他看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为国家、为人民贡献一份力量,就是最骄傲、最满足的事情。

傍晚时分,安福英老人喜欢坐在家中的旧木椅上,周围环绕着儿孙们的欢声笑语。他的孩子们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纷纷投身军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我见证了祖国的强大,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们中国人民勇毅奋进、不懈努力,生活得越来越好,我深感幸福。”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梦卓 实习生 王柳涵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