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6岁高龄的老兵于德才,听说有人前来探访,早早地穿好一身利落的军装在院内等候。见到记者一行后,于德才微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老人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炕头对面的墙上挂着他当兵时的照片。提起他当兵的事,老人大声地说:“我当兵就是为了劳苦大众。”
于德才1947年参军入伍,曾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作为一名通讯员,于德才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战场上,通讯员、举旗手和司号员,目标都很显眼,也是非常容易牺牲的。我在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做通讯员,哪里需要就得冲到哪里,受伤了也不撤退。”于德才说,通讯员的职责是迅速准确地传递上级命令、指示和报告,必须做到指哪儿打哪儿,丝毫含糊不得。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作为通讯员的于德才,向上级报告:敌军有一个营的兵力,正向这赶来,敌我兵力悬殊,打不打?上级“打”的话音未落,敌人的子弹就飞过来了,击中了班长,班长倒地牺牲。紧接着,步枪、机枪一齐扫来,子弹在他身前身后乱飞,打得旁边的土都“跳”了起来。于德才在残酷的战场上来回穿梭,克服种种困难传递信息,保证通讯畅通。于德才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果敢,不畏困难,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多次立功。
据于德才回忆,当初部队南下进军的时候,他们行军每天都要走40公里左右。走哪里睡哪里,天当房、地当床。至于吃的,不管是什么,只要还没馊,就拿来填肚子。“有的战士渡江时掉进水里,有的战士走路时不慎滑落山谷,连人带炮就消失了。”于德才满含热泪地说,酷暑、饥饿、疾病、疲劳轮番袭击着战士们,但从未影响行军打仗。后来,连马都困得不行,走路时直撞人。过了长江以后,都是山路,马就用不上了,就送给了地方。“有的马半路死了,我们觉得它们也是功臣啊,就给它立个碑,以示纪念。”
1954年退伍以后,于德才转业到地方。1960年,他回到东北老家,担任过拖拉机站站长等职务。
作为一名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人,于德才常对后辈讲述过去日子的艰难,叮嘱他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我父亲身上的革命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也时刻提醒着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于德才的儿子告诉记者。
采访接近尾声时,于德才缓缓起身,眼中饱含深情,坚定有力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的歌声饱含着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堡增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