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和党纪学习教育的相关要求,本报开设“坚守初心使命 担当时代重任”专栏,集中宣传推介各个历史时期、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全省党员干部在担当实干、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等方面比学赶超,从先进典型中汲取精神力量,并切实转化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强大动力。
盛夏时节,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林木掩映间,杨靖宇将军高大戎装雕像挺立,目光炯炯,英气逼人。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确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1929年,杨靖宇受党组织派遣来到东北领导工人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和他的战友们高举抗日救国旗帜,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浴血奋战。
1932年,杨靖宇来到南满地区(今磐石、桦甸、梅河口一带)改编了磐石、海龙游击队,一手将这两支弱小的抗日武装打造成驰骋东南满地区的抗日劲旅。
1933年9月18日,杨靖宇率先把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1936年6月发展为东北抗联第一军。7月成立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任总司令兼政委。
杨靖宇当时就已预见形势的发展,曾向全军将士发出“每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爱国志士,必须贡献最后一滴血来绊住敌人,打击和消灭敌人,长期苦斗下去,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最强音。
白山黑水铸英魂,铁血丹心护河山。吉林这片热土,镌刻着杨靖宇战斗的足迹,也记录下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带着警卫员艰难地行进到濛江大东沟屯一带,按照原来的约定,他们要去找政治部主任伊俊山所部会合。此时,他们已经五六天没有吃东西了。两位警卫员下山去买干粮,却被巡逻的伪军发现,英勇牺牲。杨靖宇拖着十分疲惫和虚弱的身体,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顶着风雪,只身跋涉在茫茫林海雪原之中。饿了就从破棉衣上拽下一块棉絮,或寻几根草根充饥,累了就靠在树身上休息一下。用了3天时间,他艰难地过了赤柏松岗,终于在2月22日到达三道崴子。
1940年2月23日下午4时许,杨靖宇突然发现一群日伪军警,正向他一步步逼近。他立即手持双枪边打边往林中后退,日伪军不断被打倒。有一个叫张奚若的叛徒,用机枪连发,先把杨靖宇左手的枪打掉,杨靖宇右手扣动扳机,向敌人射出了最后一排仇恨的子弹,他的胸部也连中数弹。
冰天雪地中,与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杨靖宇壮烈殉国,时年仅35岁。
杨靖宇生前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认可。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7年12月确定为中共七大准备委员会委员。
杨靖宇殉国后,受到党中央的深切缅怀。1958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在通化市为杨靖宇将军举行了公祭安葬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了花圈。
白山松水不曾忘记,林海雪原无法忘怀。杨靖宇犹如抗日战争中猎猎飘扬的一杆大旗,把国魂、党魂、军魂、民族之魂融为一体,与山河共存。
长白山麓,密林依旧。杨靖宇将军的奋战足迹永不消失,他英勇抗战的精神闪烁在岁月长河中,激励一代又一代吉林人民奋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