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 | 津沽文脉 焕发新生机

  更新时间:2024-07-06 17:32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千载悠悠水,流淌古与今。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大运河贯穿南北五大水系、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串联起运河沿岸的一座座城市,滋养着运河两岸百姓,孕育出辉煌灿烂的运河文化。

天津大运河作为大运河北方唯一的河海联运枢纽,自古以来,便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因其独特的空间地理格局,造就了天津众多的文化景观和民俗传统,为津城带来了无尽的繁华与活力。

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近年来,天津市强化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出台了《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天津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天津市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以通航为牵引、生态为底色、文化为内涵、产业为支撑,通过大运河串联带动沿线点位资源,努力把大运河天津段建设成为绚丽的文化带、绿色的生态带和缤纷的旅游带,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让大运河焕发新生机。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 | 津沽文脉 焕发新生机_fororder_1

北运河(武清段)筐儿港 摄影 张盐

千年大运河哺育的“通武廊”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被称为“小京津冀”。自2017年三地成立“通武廊旅游发展联盟”以来,“通武廊”三地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不断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大运河及其沿岸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以大运河文化为纽带,集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新兴生态旅游业态为一体的区域旅游新格局逐步形成。2021年北运河廊坊段全线通航,2022年北运河京冀段实现全线旅游通航,北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程逐步加快。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 | 津沽文脉 焕发新生机_fororder_1

外国友人体验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彩绘工序 摄影 杨一

一幅木版年画,给运河上叫做“杨柳青”的小镇赋予了耀眼的绚丽色彩,历史上曾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一说。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朝万历年间,盛于清代中叶,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兴旺的漕运给杨柳青带来了丰富的年画题材,鼎盛时期,“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年画作坊星罗棋布。近年来,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保护传承中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天津杨柳青画社集年画保护、传承、出版和销售于一体,依托经数十年抢救性保护收集的6000多块古版及2万多张年画,开发出一系列紧贴百姓生活需求的文创产品,引领新国潮,让年画不只是“过年的画”。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 | 津沽文脉 焕发新生机_fororder_1

在第33届桃花节上,桃花堤新“妆”纳客,吸引不少游客出行踏青 摄影 朱双银

桃柳堤依北运河堤建成,沿堤植桃,循坡栽柳。元代已是烟树葱茏,明、清续成沽上胜景。 乾隆皇帝下江南之时,见潞河两岸桃林成片,垂柳依依,曾登岸观赏,并赐名“桃柳堤”。现在的桃柳堤是1985年和1991年经由红桥区人民政府主持重建的,不仅堤坡有垂柳遍布,堤顶有山桃、碧桃500余株,桃花开放时云蒸霞蔚,如火如荼。自1990年起,红桥区发挥“依水而生、因桃而美”的自然禀赋,在每年3月北运河畔的桃花堤举办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活动,向市民游客介绍天津历史,讲好运河故事,其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提升,深受市民群众欢迎,年均接待中外游客数十万人,成为红桥乃至全市的一张“亮眼名片”。

运河流千年,碧水向未来。往昔的漕运繁荣,为津沽大地带来了百业兴盛,如今,河道干净、美景如画,涵养津沽文脉的“文化河”正呈现出一幅蓬勃生机的景象。


编辑:梁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