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院士”的强国梦 ——记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及其团队(下)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鹤   更新时间:2024-06-26 17:27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不久前,2024年菌物学科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院成立大会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菌物学科的发展建言献策。

仪式上,李玉院士亲手揭下了金灿灿牌匾上红色的绸缎,看着上面写着的“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院”的字样,他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但兴奋之余,这位中国食用菌领域的领军人物,更多的是对当下菌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感悟与思考。

时间回到2013年,当吉林农业大学第一届应用生物科学(菌物方向)本科专业的60名学生如期毕业时,如李玉前期所预料的一样,这些毕业生立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而回忆起创建专业之初的岁月,李玉感触很多。

菌物学是基础性学科,在我国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自从留在吉林农业大学任教之时起,李玉就准确认识到了菌物人才的匮乏是我国菌物产业发展的短板,加快培养大批的菌物创新人才一直是他牵肠挂肚最多的事情。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李玉硬是带领团队挑起了建设我国第一个菌物专业的重担。“当时办专业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我和学生王琦、图力古尔等一起在一堆废旧的物资中拣回了我们这个专业所需的仪器设备。”李玉说,面对一无专业人员、二无专业教材、三无经验可鉴的窘况,他们夜以继日,培训师资、编订教材、完善教学内容……在较短时间内创造性地在吉林农业大学设立了菌类作物自主设置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拓展了作物学概念范畴,率先在全国建立第一个应用生物科学(菌物方向)本科专业,现已成功更名为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用汗水和心血开创了菌物人才高等教育之先河。

几十年间,李玉累计培养菌物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超过200余名、博士研究生100余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成长为菌物产业的领军人才或骨干力量,在重要岗位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在吉林农业大学,如果你问起团队成员对李玉院士的印象,“忙”“怕”“苦”是很多人的直观感受。

“如果能在食堂见到我们,说明院士出差了,因为只要他在学校,我们基本上忙得吃不上饭。”团队成员们笑着“吐槽”道。李玉的“大弟子”、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长田也“控诉”——“跟了老师快30年,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春节还能休息几天,其他假期根本不存在。”

李玉的记忆力非常好,有人汇报时做了几十页的幻灯片,他不记笔记,但脱口就能讲出第几页有什么问题,一点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旦发现有不该出现的错误时,无论老人还是新兵都会被他严厉批评,完全不留情面。

但每年报考他研究生的学生还是一批接一批的。“能不能下乡,肯不肯吃苦?”这是李玉面试学生时最关注的问题。在他的门下,即使是女生,每年仍要有大半年时间,深入大山里采集培育菌种、教农民栽培技术。

这么艰苦,为什么还依然愿意跟随李玉?大家的回答却出奇的一致:“因为能学到特别多的知识,为提升科研能力做积累,这点辛苦算什么呢?”

多年来,李玉对学生们既严格又细心,科研上,他从不将论文作为团队成员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是加入实际应用成果、调研天数等,让大家每项工作的付出都能得到认可;生活中,他也常邀请学生到他家中,聊各种年轻人的话题;遇到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他也常自掏腰包,给他们生活费。

“教书育人与科研同样重要。”从建立我国第一个菌物专业,到设立菌类作物自主设置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再到推动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成立全国首个菌物学院……李玉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教学,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他指导建立的蘑菇爱好者协会、昆虫学社等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阵地;他每年坚持为广大师生员工讲党课、作报告,是吉农人心中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治学严谨、甘为人梯,他以卓越的学识和崇高的品格,凝聚和培养了几代吉农教师,推动教育事业青蓝相接,薪火相传。他把自己的治学求索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之中,完美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博大情怀和时代精神。

“菌物专业本身这么冷门,发挥出的作用也很有限,能研究到现在这个程度很好了。”“已经取得了这么多的优秀成果和奖项荣誉,不用那么拼啦!”——这些年,看到年岁渐长的李玉依然带领着团队躬耕一线,埋头苦干,如此“拼命”,就时不时有人劝他歇一歇。

“正因为我知道取得这些成绩背后的不容易,就更不能松懈了,趁着身体还好,精神头儿足,就要再干啊!何况菌物种植易上手,见效快,对健康也有益,可以在百姓的餐桌上普及,这一产业不仅能帮着农民脱贫,还能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大有作为,我们搞农业研究的,不就是为了造福百姓吗?”——面对周围人提出的“光荣退休”的好意,李玉却总是摆摆手,笑着回答。

四十余载春华秋实,风雨兼程。一次次研究、一项项创新、一个个成绩,积累的是财富,沉淀的是愈加深邃的为国为民情怀。

当下,“木耳院士”李玉和团队们依然脚步不停,在迈向食药用菌产业强国梦想的道路上,奋进!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鹤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