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老厂新生” 焕发活力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裴雨虹   更新时间:2024-06-25 07:25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吉林市,一个名字里藏着故事的地方。1673年,清王朝建吉林城,满语名“吉林乌拉”。据《吉林通志》记载:“吉林谓沿,乌拉谓江”,“吉林乌拉”便意味着“沿江的城市”。

藏在吉林市名字里的江水穿城而过,在悠悠岁月中与这座城相伴而行,也让这座城多了许多诗意。而“吉林”二字的背后不止有着许多诗意,也曾弥漫着硝烟。1881年,为供应东北地区的武器弹药,抵御沙俄入侵,清政府在吉林设立机器制造局,东北第一座近代兵工厂就此成立。

吉林机器制造局建成后,正式生产抬枪、骑铳、雷管、鸟铳、子弹、开花弹、水雷、机枪、来复枪、汽艇。1884年,吉林机器制造局建立制币厂制造银币,这是吉林制币之始,也是中国机械制银币之始;1894年,这里制造出一艘名为“康济号”的小火轮;1900年,沙俄入侵吉林,吉林机器制造局惨遭掠夺,松花江对岸的附属建筑火药局也被炸毁;1928年,吉林机器制造局进行重修,在土墙外修建4米高的青砖墙,四角增建炮楼;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吉林沦陷,日寇将吉林机器制造局厂房作为关东军的军品仓库和军械修理厂;1945年,国民党当局将吉林机器制造局改为吉林保安司令部修械所;吉林市解放后,吉林机器制造局先作为军工部第七办事处吉林三厂,后改为国营江北机械厂第五车间;1995年,又改为军工塑料分厂……直到2001年,这里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腾空闲置,2007年被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顾吉林机器制造局的历史,坎坷的经历令人震惊。历经多个时期,它数次变身,从武器制造,到造币、教学、驻军、塑料生产……而今天,它再次蜕变,成为了吉林市的文化地标。

今年5月1日,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经过重新布展后对外开放。在2号厂房内,全新布展的“吉林机器制造局·1881博物馆——吉林机器制造局展览”,体现出“六个一”特色,即:“东北第一座兵工厂”“东北第一个近代工业机构”“东北第一所兵工技校”“东北第一艘蒸汽轮船”“中国第一枚机铸银元”“中国纪年最多的光绪元宝”,生动阐释了文物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展览展出了大量高清历史图片和文字介绍,陈列了精心挑选的文物(含复制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详尽介绍了吉林机器制造局的前世今生、光辉成就、深远影响及深刻历史意义等内容,全方位呈现了吉林机器制造局对推动中国东北近代工业发展、军事革新以及国防安全作出的重要贡献,彰显了吉林市深厚的工业底蕴及吉林工业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面是1966年5月航拍的吉林机器制造局鸟瞰图,展柜里的沙盘便是由这幅鸟瞰图复原而来的。吉林机器制造局是军事机构,防备等级非常高,呈八边形的围墙十分稳固,高高的围墙上设有护栏,护栏外还有护城壕,围墙里分为公务房、厂房、表正书院三个区域,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便是2号厂房区。”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游客放慢脚步,细细感受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动荡与辉煌。

吉林市民宋璋一直很期待这里正式开放,“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市人,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里面的展品,都让我充满期待。这个展览让我对吉林市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希望它能助力家乡文旅更上一层楼。”来自长春的游客李先生则表示这座建筑非常有特色,“一进来,灰墙青瓦的古韵扑面而来,厂房内的设计和展品也独具特色,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这座老建筑的魅力。”

作为博物馆开放的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向公众展示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也履行着文博场所的服务职能,不断创新着服务方式。设置为互动体验区的3号厂房,内有现场造币体验、非遗技艺体验、军事互动体验等项目;设置为观众服务区的综合办公楼,突出工业风格,在一楼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文创产品展示展销、观众休息区、饮品销售等配套项目。据吉林市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产部部长王皓介绍,下一步,将继续丰富这里的经营业态,“我们计划增加餐饮服务、特色摄影、航模教学、研学服务等项目,为吉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

目前,吉林机器制造局旧址内的各个区域正在不断修缮、陆续开放。吉林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翟敬源表示,“新生”的吉林机器制造局肩负着新的任务,“为了充分展现这座旧址的文物价值,我们采取边修缮、边对外展示的方式,制定了修缮、展示过渡阶段工作方案,这也是我们着眼于新博物馆品牌建设,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尝试。我们会努力让这座老建筑的历史价值更好地释放出来,成为吉林人民和广大游客出行和旅游的目的地。”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裴雨虹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