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市州行● 黑土地上的“金戈铁马” ——四平市以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记事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隋二龙 崔维利 丁美佳 ​   更新时间:2024-06-10 04:00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这里是新中国联合收割机的发祥地,全国第一台自走式大型联合收割机诞生于此;

这里是专精特新农机生产企业的“摇篮”;

这里是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正全力推动国家黑土地保护战略高效率发展……

这里,就是有着“中国北方农机城”之称的吉林省四平市。

农忙时节,放眼阡陌纵横的黑土地,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智能有序抛秧机、免耕播种机往来穿梭,颇为壮观。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入农业机械,四平市谋篇布局、率先行动,以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

黑土地上的“金戈铁马”,正悄然带来农业农村新改变、新气象、新面貌。

笃定科技创新

保护性耕作滋养黑土地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全省上下牢记于心。

四平市从北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切入,深度谋划农机产业发展之路,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黑土地保护农机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精特新农机制造企业,在省内乃至全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在四平市梨树县一片“保护性耕种试验地”上,1400根标签分布排列在1.3公顷的土地上,标记着每一株苗的生长情况。从土壤硬度、深度到营养成分和含量,每一项指标都记入计算机系统,精准跟踪直到收获。

“通过这一‘科学试验平台’,我们研究和开发出保护性耕作智能测控系统,作为免耕播种机的‘最强大脑’。我们的播种机还能根据不同区域土壤的环境和条件,结合农作物自然生长规律科学播种,实现保护性耕种和农作物高产‘双赢’,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谈及自家的创新产品,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铁成十分自豪。

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研发、制造保护性耕作农机的企业。据公司技术处负责人韩旭介绍,多年来,他们不断加大科技研发与投入,联合省内高校院所,成立了“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吉林省农机装备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农业智能技术研究院”等多个创新平台,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机具制造基地,研发出免耕精量施肥播种机、多功能精密播种机、深松整地机等八大系列、43款产品,获授权核心专利20项,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黑土地保护至关重要,东北大粮仓离不开保护性耕作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啊!”杨铁成话语中满怀深情。他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未来3年,公司还将研发推出12款现代农机,填补国内空白。

矢志技术攻关

“换道超车”引领行业走向

在四平市顺邦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厂房右侧的“顺邦博物馆”吸引了记者眼球,10余台秸秆饲料打捆机从老旧到崭新,从“第一代”到“第十二代”,记录了我省农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我国高端农机产品从无到有、再到领先国际的卓越成果。

近年来,四平市准确把握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动态发展特征,投资建设产业孵化载体,以科研服务为延展,引导扶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丰富产品品系,充分释放产能,全面推进农机产业向高端领域升级。

在四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从2011年起,顺邦农机创始人魏德胜就开始研发秸秆饲料打捆机。“那时候秸秆打捆市场被国外大型机垄断,不仅成本高,也不适合我国的农情和田情,广大农村面临着秸秆收储困难的困扰。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也做了大量尝试,从塑料薄膜到编织袋,再到粗绳、细绳,反复试验、巨量投入,历时3年,终于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台秸秆饲料打捆机,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打破了国外高端机的垄断!”顺邦农机行政部长付德南回忆起行业发展和企业创新,显得格外兴奋。

付德南坦言,顺邦的秸秆饲料打捆机,创新性采用三油缸压块技术以及全自动缠网技术,实现了对国外打结器“卡脖子”技术的“换道超车”。实现捡拾、粉碎、揉搓、除土、压包、缠网全自动作业,可在田间一次性将作物秸秆加工成优质饲料,直接饲喂牛、马、羊等牲畜。目前,全国各地顺邦品牌秸秆饲料打捆机保有总量已突破1.3万台,作业面积超百万亩,每年可为全国畜牧业提供优质秸秆饲草约1.6亿捆、400万吨,减少秸秆焚烧碳排放1200万吨,为农民增收超3亿元。

眼下,像顺邦农机这样的技术创新型企业,正在四平加速集聚,30余户农机生产企业抱团发展,成为我省农机生产企业最为集中区域。四平市现已基本形成了以耕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秸秆处置利用为主体的农机产业链条,生产农机品类位居东北首位,产品市场覆盖“三北”地区。

深化“数农融合”

农业有“质”更有“智”

依托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才能催生稳定性更强的农业质态。

在吉林中联重科智能农机有限责任公司E2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抛秧机装配线上有序作业。经过底盘总成、底盘部套装配、挂秧架装配等8项流程,一台台新型、实用、高效的水稻智能有序抛秧机“应运而生”。

“这款2ZPY-13D水稻有序抛秧机,已升级为国四动力,不仅强化了抛秧时的抗风能力,还配置了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用户无须全程掌控方向盘,即能实现自动行走、调头、换行等动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中联重科工艺室主任李思宇介绍。

双辽吉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福伟,在秀水村种植水田4000多亩,抛秧种植面积1500多亩。去年,他一次性购买了10台抛秧机,深切体会到了智能农机的农艺优点,“田间作业效率是真高!尤其是低温地块、盐碱地块,节省了返青时间,生长期大约能缩短一周,估计产量能高出10%—14%!”刘福伟相当满意。

发展智慧农业,必须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四平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出台了《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施意见》,积极组建吉林省农机产业联盟,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共同承接国家项目,为加快关键技术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据中联农机总经理滕兆斌介绍,中联农机总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目前在四平农机公司主要布局大马力拖拉机及水稻抛秧机的组装生产,填补了吉林省空白。

“可以说,智慧农机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应用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在国内率先推出系列AI智能农机、系列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中国首套智能环保烘干工程设备、全球首创的水稻有序抛秧机等多种高端智能农机。仅今年1—4月,中联农机实现产值1117万元。”滕兆斌对自己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充满期待。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如今的“金戈铁马”,从昔日的“人畜劳作”到现今的“智能驾驶”,四平市正以农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谱写出农业现代化的新美篇章。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隋二龙 崔维利 丁美佳 ​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