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到吉林,寻找闪亮的非遗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雨虹   更新时间:2024-06-08 13:25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吉林,一个坐落于祖国东北的边陲省份,这里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中华北方各民族在这一区域繁衍生息、农耕牧猎,在不断相互征战、流动的过程中,地方政权交替频繁,及至近现代,这里又是关内流民大迁徙的目的地。地域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如今吉林鲜明的地域文化,也留下了闪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端午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相连,吉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吉林市,从6月4日至6月10日连续开展13项、38场宣传展示活动,尤其在6月10日端午节当天,吉林市人民广场上将举办“粽享非遗”中国北方端午民俗展示活动,将省内一系列与端午和节庆有关的非遗项目集中在一起,把吉林儿女在山水田园间闲适生活的画卷生动展现在人们眼前。

朝鲜族打糕 裴雨虹/摄

朝鲜族尤茨是朝鲜族特有的一项游艺活动,每到节庆期间,朝鲜族人民就会成群结队地玩起这项有趣又动脑的游戏。朝鲜族尤茨器具制作简单,玩法通俗易懂,没有地点、时间、年龄、性别、人数等条件的限制,极具大众性、娱乐性和便利性。游戏过程中,出现反转的机率很高,直到最后一刻都有可能反败为胜。这项活动要求参赛队员保持团结协作,有助于增强亲朋邻里间的感情,因此十分受人们欢迎。

非遗美食朝鲜族打糕是广受喜爱的节庆食物。朝鲜族人民喜食打糕的历史悠久,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夏天吃打糕,像吃小人参。”每逢端午节,朝鲜族人民在制作打糕时会加入艾蒿,作为庆祝这一节日的特色美食。经过“千锤百炼”的美味打糕不仅带动起欢乐的节日气氛,也寄托着朝鲜族人民美好的愿望。又是一年高考时,每到高考,延边的各考点门前都会出现“打糕墙”,考生家长把精心准备的打糕贴在学校专供的木板上,还会把考生的名字和祝福语贴在打糕外面,祝愿孩子“打高分”。

纸葫芦扎制 图片来源: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葫芦,谐音“福禄”,圆润可爱的外形和寓意吉祥的名称让葫芦成为了节庆时重要的装饰品。省级非遗项目蔡氏纸葫芦扎制经过四代薪火相传,技艺愈发成熟精湛。端午节是纸葫芦销售的高峰期,有着十余道工序的蔡氏纸葫芦做工精巧、色泽艳丽,尤其受百姓喜爱,成为大家争相选购的畅销产品。

每到端午节期间,各式各样的五彩绳就成了人们最钟意的饰品,在吉林的众多非遗项目中,有一项正与五彩绳息息相关——绳编。五彩斑斓的细绳,在翻折汇编中勾勒出美好祝福,各式图案和形状让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风采。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徐晓雪经过多年打磨,不仅在长春设立起首家销售门店,还先后在深圳、东莞、广州、乌鲁木齐等城市建立门店,在北京、郑州、青岛、无锡、成都、南昌等城市设立景区代销点,把吉林绳编销往全国。

……

巍巍长白山,浩浩松江水。吉林闪亮的非遗在山川田野间,在岁时节令间,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无论是长白山区及松花江流域的森林渔猎文化,还是中部黑土地和图们江、鸭绿江我国境内流域的农耕文化,又或是西部深受草原游牧文化影响的农牧融合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涤荡,它们融为一体,汇集成了吉林的代表性文化,铸就了吉林地域文化的个性品格,让吉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交融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截至2024年4月,省内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949项,集合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类别,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增加)名录的有2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55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433项(447个子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有2659名,其中包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93人。省内还有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省级非遗村落3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5个、传习所62个;非遗工坊50个。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以来,陆续颁布《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印发《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办法》等5个规范性文件,为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非遗传承体系方面,不断加强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的评估管理,推动创建关东文化(郭尔罗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6年以来,举办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19期,培训传承人近700人次。近3年,共争取国家非遗保护资金2541万元,并安排省级文化遗产补助资金1650万元、省级旅游专项资金186万元支持非遗保护传承。

吉林非遗节已连续举办五届,深受群众欢迎。图为第五届吉林非遗节中,现场展示的非遗技艺受到小朋友们喜爱。 裴雨虹/摄

在非遗传播体系方面,吉林将非遗传播推广与传统节日深度融合,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与经济发展有效契合。每年组织各地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过大年”等各种非遗展示传播活动,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达到数千万;央视3套节目《艺览吾“遗”》播出2期节目介绍吉林非遗资源并引起热议;开设吉林冰雪产业国际博览会非遗馆、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非遗展区,举办吉林非遗节、非遗消费节、非遗购物节,近两年非遗衍生产品销售额超500万元。

吉林非遗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省内一批非遗专家和非遗传承人献上良策,表达期冀——

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朱立春认为,吉林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不仅在自然条件上拥有优势,在民俗文化上更是如此。“借助民俗文化资源潜力,发展地区冰雪特色经济,将会使吉林冰雪文化和文化遗存大放异彩,进一步挖掘出吉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国伟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提出了建议。“充分运用好已有的特色非遗活动,深挖和培育更多优秀的本土民俗文化品牌。鼓励非遗传承人与现代创意团队的合作,将非遗融入各级教育中,进而推动吉林非遗‘双创’的蓬勃发展。”

乌力格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包朝格柱 裴雨虹/摄

乌力格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包朝格柱希望通过文旅的深度融合让这一项目展示给更多人。“我们想要在乌力格尔传承地区的景区内更鲜明地进行展示、展演,向更多人展示它的风采,让大家都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

满族传统刺绣工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文俊则计划着扩大原创旗袍品牌的生产,提高销售额。“接下来,我们打算在省外开设工作室,拓展销售渠道,把我们吉林的非遗技艺宣传出去,让吉林非遗闪耀全国。”

……

如果说,交错的道路是一片土地的平行脉络,连结各地、互通往来;那么来自过往的文化就是纵深入这片土地的根茎,指向历史、寻根溯源。一条条公路和铁轨串起了吉林大地上的一个个区域,一项项被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结起这片土地的现在与过去。交通网络的建设能够助推经济的发展,非遗的保护传承则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今天的吉林人民,一边努力建设起车水马龙的座座城镇,一边倾心培育、滋养着黑土地下盘旋交错的根系,让一朵朵非遗之花愈开愈旺、芳香流溢,成为吉林闪亮的文化风景。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雨虹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