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持续为高铁亮丽“名片”增光添彩 ——记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轨道列车研发设计团队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何泽溟   更新时间:2024-05-03 09:05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市域列车……近年来,一系列彰显我国轨道交通领域最新创新成就的高端列车从中车长客厂区缓缓驶出,向全世界递出了代表中国高铁的亮丽“名片”。

冬奥赛场、亚运赛场内外,中国高铁备受赞誉,它以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风驰电掣般地运行速度、便捷化人性化的智能设备,为无数国际友人留下了珍贵的体验与回忆。

这张亮丽“名片”之所以能够闪耀全球,离不开中车长客的轨道列车研发设计团队,多年来,他们秉承着高度自主创新的研发思路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决心,正持续为中国高铁这张亮丽“名片”增光添彩。

40余套方案 5000余份图纸 铸就冬奥列车

时间回溯到2017年,北京冬奥正在紧张忙碌地筹备中,冬奥会配套高速轨道交通建设正式启动,一列穿梭于各大滑雪比赛举办地,保障运动员、工作人员与观赛群众出行需求的高端智能列车亟待出炉。

此时,中车长客肩负起了重担,一支由轨道交通领域科学家、首席专家、骨干设计师组成的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设计团队迅速成立。

“在研发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的几年里,我们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反复锤炼细节,光是车头方案就做了42套。”设计团队专家刘俊阳表示,为达到整车最终设计方案的完美呈现,所有方案历经评审300余次,绘制各种结构图纸5000余份,列车电气图纸更是达到万余张。

“你知道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穿过地下102米深的隧道产生的压力会有多大吗?”刘俊阳说,“如果压力波控制不好,那么列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将大打折扣。为解决该难题,设计团队结合全车2700多个监测点的实时数据,通过优化车辆气密性和压力控制两方面功能,最终达到了控制压力波、提高整车安全性与舒适度的目标。”

2019年12月30日,首列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从北京北站出发,驶向河北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站,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试运营。

如今,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已经形成了家族化系列产品,疾速奔驰于我国广袤的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地貌,广泛适应高原、严寒、高温、风沙等各种自然环境,是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4707次零故障运行 “虹韵紫”亚运列车彰显硬实力

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虹韵紫”是本届杭州亚运会会徽的主色调,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将其巧妙地运用在了列车外观涂装上。

然而,紫色属性艳丽,在喷涂过程中往往会透出底色,从而改变原有色彩的饱和度,容易出现色彩偏差。

为解决这一问题,外观设计主管贾兴泷带领团队进行了各种尝试。通过邀请专家研讨和现场试验等方式,对油漆颜色进行了多次电脑调配试验。经过20多种调配后,实现了“虹韵紫”的完美呈现,并通过在油漆中增加珠光粉,提高了“虹韵紫”的金属效果,提升了动车组的装饰质感。

“4707次零故障运行的实现,是列车综合管理能力的体现。”设计团队研发人员王连富表示,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搭载了车载安全监测系统、车载故障预测以及健康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实时监测车辆各系统状态,还可以通过构建“车——地”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列车故障预警预判、数据汇总存储和健康状态评估,仿佛配备“随车医生”,为乘客出行保驾护航。

“绿色、智能、节俭、文明”不仅是本届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也是亚运列车的设计理念。为提升列车的舒适性,同时实现绿色环保目标,设计团队通过运用新型变频空调机组能够达到车内温度±1℃的控制精度,可实现节能15%。

2023年10月8日,杭州亚运会顺利闭幕,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圆满完成了亚运期间的交通运营保障任务。穿梭于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绍兴、湖州6座城市之间,4707次的零故障运行,彰显了这趟列车的硬实力。

5千瓦时能耗 续航1000公里 氢能列车引领未来

今年3月21日上午,一列通体呈蓝色的“科幻列车”驶过中车长客轨道列车试验线,它正是中车长客于2022年12月发布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

这次试验,完成了全球首次氢能列车时速160公里的满载运行。经测算,试验中,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仅为5千瓦时,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

“这是我最骄傲的研发作品!”中车长客新技术研究部新型能源研究室主任石磊说,“研发伊始,面对全新的驱动能源形式,国内根本没有原型车可以参考,研发设计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

国内没有相关参考,石磊与研发团队就放眼海外。此时,研发团队分为3个小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摸索和调研工作,迅速形成了3种氢能市域列车的车辆架构、氢能设备选型和布置方案。

“针对这3套方案,团队进行了全面分析,涵盖了车辆重量、轴重、动力性能等关键特性。最终,经过一周的论证,确定了分布式集群混合动力车辆的技术架构方案。”石磊说。

为满足车辆动力需求同时降低能耗,设计团队以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电网实时调度优化策略为基础,结合车辆动力源和负荷特性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了自主开发的在线能量管理控制策略,至少可以降低整车10%的能耗。

石磊表示,研发设计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并不是阻碍,相反,它是我国轨道列车领域取得一次又一次创新与进步的阶梯,能够扎根一线,为中国高铁这张亮丽“名片”持续增光添彩,是所有研发人的骄傲与幸福。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何泽溟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