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奋斗“就”在吉林 | 刘伟:“好政策让我心无旁骛搞科研”

  更新时间:2024-04-17 07:22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回答问题言简意赅、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这是刘伟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4月11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见到了研究员、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伟。

“吸引我来的是中国科学院的高端平台和优秀的科研环境,让我安心的是吉林省的人才政策,可以无后顾之忧的投入科研工作。”刘伟说。

刘伟是江苏宿迁人,在吉林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习后,赴海外深造、工作,后回到南京一高校任教。2023年11月,来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从事计算材料学、稀土单分子电子学、稀土能源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

“吉林省的人才政策不仅为人才在科研创新、职称评定、待遇保障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支持,还为人才的家属提供全面周到的保障服务。”刘伟说,“再次回到这片培育我成长的土地,继续为科研事业奋斗,心里很温暖。不久以后,我的妻子和孩子也将从南京来到长春工作和学习。”

今年春节前后,刘伟曾两次受邀参加吉林省组织的“吉人回乡”座谈会。刘伟说,吉林省领导真诚地邀请各类人才把吉林作为择业就业起步之地、事业发展启航之地、梦想追求起飞之地,在吉林大地挥洒青春汗水、成就精彩人生。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吉林省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和极大尊重,让我坚定了在“第二故乡”创业的热情。

记者跟随刘伟来到他的办公室,摆放着一张办公桌、一张会议桌、一张沙发和几盆绿植。刘伟说,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没必要搞得太复杂。办公室的对面,就是刘伟说的实验室,这里同样可以用简单来形容:三块大大的展板、三台计算机和各种实验器材。

看到记者有些惊讶的表情,刘伟笑着说:“基础研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基础研究不仅耗时长、难度大,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要坐得稳基础研究的‘冷板凳’。”

每天早上8点到单位开始工作,晚上11点离开;回到家后,还在想白天没解决的问题;正是每一个坚守、拼搏的日夜,筑起了刘伟通往科学研究的石阶。

“吉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可以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制氢、制氨,实现零碳排放。我们将吉林省的资源优势和实验室的人才优势相结合,一定能取得‘1+1>2’的效果。”刘伟告诉记者,目前团队主要成员还有7人,在吉林不到5个月的时间,已经搭建起了稀土单分子电子学的研究平台,有望加速稀土功能材料的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促进吉林省新能源产业升级和产品的快速迭代。

在普通人眼中单调枯燥、又苦又累的科学研究,对刘伟而言,却是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能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工作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当你活在这种热爱中,内心自会充满了信心和勇气。”

“省内的人才政策为团队解决了很多科研配套的难题,解除了团队建立初期的后顾之忧,使我们能够快速投入精力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团队成员之一李景泰说,得知刘老师要带领团队来吉林工作时也犹豫过,但了解吉林人才政策和团队项目在吉林未来发展前景后,坚定了他来吉林工作的决心和信心,现在已经享受了住房补贴等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省不断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将“人才18条政策”优化提升到“3.0版”。人才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就医、出行、旅游绿色通道等一批爱才敬才举措迅速落实,初步构建了“1+N”人才政策体系,为人才政策落地见效提供了机制保障。我省高端人才连续3年进大于出,“吉人回乡”人数4年累计达到58.2万人。

如今越来越多像刘伟这样的科研人才齐聚吉林,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艰难路途中执着坚守,不断进行科学探索。正如刘伟所说,用科学报国,才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耀。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