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报两会观察②丨率先突破,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更新时间:2024-03-07 09:20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从头顶的星辰到脚下的大地,从广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2023年,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科技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吉林印记——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工程实现“百星飞天”阶段性目标;中车长客研制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亮相上海;一汽红旗全新混动专用氢能发动机首台A样机成功试制下线;吉林大学联合中外科学家获得高精度月球表面化学成分分布图……一张张彰显吉林科技“硬”实力的创新名片,在白山松水间熠熠生辉。

2024年,注定是向“新”而行的一年。全面振兴,吉林率先突破,如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国两会期间,会场内外,大家围绕这一话题纷纷展开热议。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让“科技力”变为“生产力”

今年以来,长春新区积极探索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高效路径,鼓励和引导区内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图为长春新区内“数智化”转型企业自动化生产线。(吉林日报记者 石雷 潘硕 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擘画宏伟蓝图,“科技创新”是关键词之一。

近年来,吉林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创新途径,挖掘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动能,释放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2023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吉林省排名上升6位,上升幅度全国最大;吉林省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515户,同比增幅排名全国第一……加速上扬的增长“曲线”,足以窥见吉林省创新驱动迸发出的澎湃活力。

提及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杨永修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在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代表,过去一年里,他深入企业重点研发岗位、职业高校、民营企业等开展走访调研,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杨永修说,民族汽车品牌红旗的跃迁发展,让我有了参与最前沿、最先进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的机会。随着汽车产业转型不断深入,对于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攻关。因此,今年全国两会,他提交了关于“加强新能源领域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攻关”的建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韩丹表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但科技创新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要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就要不断地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支持企业把科技力转化为生产力,解决从“科研”到“技术”的转化难题。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政府部门亦有所作为。吉林省科技厅围绕攻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积极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在吉林省布局。加快建设长白山实验室、三江实验室、吉光实验室3个省实验室,推进省科技创新研究院、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建设,集聚更多创新要素服务产业发展,助力未来产业培育。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

第十三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科技创新主题展区,中外展商向观众展示最新科技成果、最时尚互动体验和最潮流技术运用。图为参观者对中国中铁铁路接触网供电系统演示沙盘产生浓厚兴趣。(吉林日报记者 石雷 摄)

近年来,吉林省锚定人才强省的建设目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先后举办一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出台一系列人才政策举措。全省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为净流入,高端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2023年高校毕业生留吉13.3万人、留吉率超过60%,创历史最好水平。

如何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必答题,也是杨永修重点关注的问题。针对未来5年吉林省汽车产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缺口现状,杨永修建议,从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利用吉林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优势,支持吉林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本科大学,优化现代汽车产业人才供给结构。

“以实用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未来方向。”在吉林省理工技师学院校长柳宝全看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带来新挑战,人才正成为各行业竞争的高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他坦言,要通过多元化前端培养,培育出能对接产业、造就能适应并引领时代的技能人才。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除了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还需要良好的激励机制、发展平台和政策环境,让更多‘千里马’聚集吉林竞相奔腾。”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表示,企业要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体制机制。同时,为员工发展提供良好平台,让青年员工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这些都是吸引人才留在企业的关键因素。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让“科技花”结出“产业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

通化县不断强化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实现了以东宝、安睿特、安宇生物科技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企业快速崛起。图为通化东宝药业包装车间。(吉林日报记者 隋二龙  摄)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姜明说,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既要统筹布局、协同推进,又要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环节。

如何持续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与模式落地转化,是姜明关注的重点。身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总指挥,姜明委员带领科研人员走遍了7个万亩级核心示范区的30多个市县,扎扎实实开展调查研究。今年全国两会,他就应对秸秆打包带走黑土、侵蚀沟综合治理、黑土地保护工程建设等提出建议。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

从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离不开体制机制铺路架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柔性引进院士14名……我省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想法到市场的挑战。”韩丹表示,要下大力气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组织对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联合攻关,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产业基础和能力基础。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如果仅靠“一招鲜”,很难“吃遍天”。对此,吉林省通用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吉宝深有感触。他表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多方共同努力。要进一步畅通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渠道,引导高校院所科研方向与企业生产需求精准接轨;企业在链接高校智力资源的同时,要精准把握和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新政策,通过积极引入先进科技成果,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

令人振奋的是,近年来,吉林省科技创新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活力,传统产业“老歌新唱”,新兴产业“歌声嘹亮”——

作为“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双核之一,长春市全力助推医药健康企业创新发展,一批高科技企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图为金赛药业工作人员在高效液相色谱检验室对产品进行检验。(吉林日报记者 石雷 摄)

全省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赛道,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向着万亿级规模挺进;中车长客产品已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吉林化纤企业纤维原丝产能达到16万吨,位居全球前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实现“百星飞天”;“吉林大学一号”卫星完成技术调试和检测,其技术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全球首款120英寸4K Mini LED直显超级电视收获大量海外订单……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吉林省正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为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