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花样多 欢欢乐乐过佳节

作者:本报记者 周凇宇   更新时间:2024-02-28 13:43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小朋友展示做完的锦鲤花灯。

2月24日,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文庙博物馆、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吉林市美术馆都举办了闹元宵传统民俗活动,吸引市民参与互动,品文化大餐,享科普盛宴,欢欢喜喜共度元宵佳节。

做彩灯、猜灯谜、做元宵……当天下午,吉林市博物馆内,一片欢声笑语。市民在元宵节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物馆内,大屏幕上放映着关于元宵节传说的动画片,吸引来一些小朋友的目光。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前来的小朋友和家长分发彩纸、胶水等制作花灯的材料,组织大家一起动手做彩灯。他们在圆滚滚的“鱼身”粘贴彩色的“鱼鳞”,装上五颜六色的“鱼鳍”,给大“鱼尾”贴上闪亮的“珍珠”。“妈妈,缠上彩灯,我们的花灯就完工了。”一名小朋友把彩灯线小心地缠绕在灯上。“亮啦,亮啦!”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一条条金鱼彩灯在活动室内上下翻飞。

19时许,市博物馆一楼大厅内的灯笼上垂着一条条灯谜,陆陆续续进来的市民迫不及待参与到猜灯谜活动中。舞台上,主持人邀请市民上台以元宵节和团圆为主题吟诵古诗,“才子”“才女”脱颖而出。

外国友人和市民共度元宵节,是吉林市文庙博物馆活动的亮点。

当天13时30分,北华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的国际友人,被棂星门前一群身穿满族服装的游客吸引,驻足拍照留念。

“老师,这里怎么弄?”在白山书院内,一位留学生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汉语向老师询问灯笼的制作方法。一位留学生说,这是他来中国后度过的第一个元宵节。“非常荣幸能来这里做灯笼,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天,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的元宵节活动,包括满族非遗体验和满族民俗体验两大类,充满了满族文化特色。

“我穿这件旗袍怎么样?必须戴上满族头饰,才更好看!”一些女性市民试穿满族旗袍,还有人穿戴整齐,摆姿势拍照。

“我想求一幅‘寿’字。”“我想要一个‘福’字!”东侧一展厅内,满文书法家正铺开红纸,挥毫泼墨,应现场市民的要求,用满文书写着吉祥祝福。

另一个展厅内更加热闹,几位年纪大点的市民正在桌前玩“欻嘎拉哈”。随着口袋被扔起,嘎拉哈被搂到手里,围观的市民中已经响起了叫好声。

在非遗传承人或者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满族柳编、满族剪纸、布贴画、扎染制作等传统技艺,随后还品尝了满族小吃。这种沉浸式的参与和体验,让许多人直观感受了满族文化特点和魅力。

墨香之中过元宵,文化艺术来熏陶。吉林市美术馆为游人准备了元宵文化套餐,包括馆藏袁武作品展、馆藏周昔非作品展、古欢清供迎新春——甲辰年岁朝清供图贺岁展、联墨迎春——名家春联书法作品展。

“这首诗我会背,这字写得真好看。”在周昔非的书法作品《寻隐者不遇》旁,一个7岁的小朋友随同家长边观展边说。

名家春联书法作品展营造出喜庆的年味儿。市民白女士表示:“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饱蘸浓墨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作者:本报记者 周凇宇
编辑:梁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