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走千村|非遗“老手艺 ”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春胜   更新时间:2024-02-22 16:32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德顺乡乌兰图嘎村是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现有唯一的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99%以上的居民都是蒙古族,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拥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花道宝敖包祭祀、查干苏勒德祭祀、蒙古族生日礼俗和蒙古族馅饼。近年来,乌兰图嘎村深挖非遗经济价值,赋能乡村文化、产业振兴,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

“我这个馅饼就是皮薄馅大,火候上也有讲究。”眼前说话的人是王敬云,她是乌兰图嘎村蒙古族馅饼第四代传承人。她将揉好的面团切成一个个剂子,取一个剂子拍按扁,舀一大勺拌好的牛肉馅放在中间,快速包成团后放在撒满薄面的案板上再次拍按,摊薄成型。说话间,烙饼的铁锅已经热了,王敬云将馅饼放入锅中,徒手快速拍打饼面让馅饼匀称整齐。馅饼两面刷油翻烙,待到饼面金黄鼓起便可出锅,顿时香味四溢。王敬云一边将烙好的馅饼装盘一边向记者介绍,“乌兰图嘎村蒙古族馅饼制作技艺是清朝末年从喀喇沁旗迁徙而来的谢姓蒙古族人传承下来的,并和本地的蒙古族居民融合形成的一门独特的食品制作技艺,距今已有130年的历史。”

王敬云10岁就跟着母亲学习蒙古族馅饼的制作技艺,至今已有50年。2019年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的帮助扶持下,乌兰图嘎村升级改造了兀良哈蒙古餐饮文化中心,建设了400平方米的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接待设施,组建了兀良哈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王敬云成为了这里负责人,她以合作社为平台招收学徒,继续传承蒙古馅饼的制作技艺,让更多的村民掌握这项技艺从而增加收入。王敬云表示,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是发扬和传承蒙古族饮食文化特色,同时带动身边更多姐妹务农之余增加一份收入。今年,她想通过学习和改良,让更多人品尝到这里的特色美食。

(资料图片)

乌兰图嘎村依岗而居,被玉米和稻田围绕其中,蒙古族特色的民居与秀美的风光相映,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画卷。为了将蒙古族特色文化资源继承好利用好,乌兰图嘎村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坚持“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的方针,围绕少数民族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向农业、休闲、娱乐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转型迈进。

近年来,乌兰图嘎村以“争创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打造最宜居村庄”为统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群众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大变样,全村实现了硬化村路户户通,修建了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围墙,粉刷修缮了民居,建设了民俗文化长廊、文化墙等。乌兰图嘎村已列入吉林省“千村示范”行列,并先后获得“省级美丽休闲乡村”“吉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

(资料图片)

今年,乌兰图嘎村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围绕‘吃、住、游’旅游要素,以蒙古族文化体验、农家乐民宿和亲子娱乐活动等项目为依托,将乌兰图嘎村建设成周边城市居民体验蒙古族文化、品尝特色餐饮、寻味乡愁记忆的休闲娱乐度假村,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我们乌兰图嘎村计划在2024年重点发展旅游产业,重点打造即将竣工的民俗体验园,包括我们乌兰图嘎村的博物馆,让村民投入到产业中来,让村民的幸福指数提高新的层次。”洮北区德顺乡乌兰图嘎村党支部书记佟国波表示。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春胜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