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2023年,延边州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村改革等重点任务,全州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延边州粮食总产量达到37.6亿斤,实现6连增;全州农机总动力达到330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95%……
一个个耀眼的数字记录下2023年延边州农业农村工作的坚实足印。
扛牢责任
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从去年10月中旬开始,延吉市朝阳川镇太兴村正式开始秸秆翻埋还田工作。抛撒机在前方“开路”,多台旋耕机并排前进,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土地表面的秸秆被埋进地里,黑色土壤露出地表。
“秸秆还田一共分三步,秸秆机械粉碎后,由抛撒机对水稻秸秆喷施腐熟菌剂,再用旋耕机进行机械化翻埋技术,实施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延边圣越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齐森告诉记者,合作社一共投入5辆抛撒机、2辆200马力旋耕机,并对车辆油箱进行了改装,在很大程度上节省时间,有效提升了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率。
如今,机械化规模作业早已成为春耕和秋收战场的主力军,让农业生产跑出“加速度”。
“机械化耕作省时、省力,一台农机一天可以播种3至4公顷,20多公顷地的播种任务5天内便可完成,而且1公顷地不仅可以节省400元,还能享受多项补贴,一年算下来能多挣几千元呢!”安图县两江镇四岔子村村民单慧智感叹着机械化作业的速度和效率。
单慧智是四岔子村的种粮大户,去年,他种植了20多公顷玉米,靠着农业机械化和免耕技术,克服了缺少劳动力的难题,让以往繁重的农活变得更加轻松。
2023年,延边州大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千方百计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在采取多种方式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持续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推广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通过深入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机收损失率降低到1.8%,减少粮食损失约2万吨,稳住了农业发展“基本盘”。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在汪清县鸡冠乡大北沟村,一片占地面积约18.2公顷的黑木耳培育基地内生产的黑木耳备受消费者青睐。
该基地负责人、红鸡冠黑木耳合作社理事长林岩告诉记者,他们建立了日产3万袋的菌包生产线和木耳烘干车间,加快走向菌种研究、菌包加工、育菌培养、摆栽种植、吊袋栽培、包装销售一体化,基地年产值可达700万元。
除了黑木耳、人参、大米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延边州在养殖业发展方面也打出系列“组合拳”,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加快项目建设、开展资金支持等举措,全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走进珲春延边黄牛集中繁育养殖示范园区项目现场,一栋栋现代化的牛舍在山川田野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十分壮观。该项目通过打造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延边黄牛繁育养殖园区,实现传统畜牧业与特色民俗文化、科普教育整合,加快推进珲春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
延边黄牛集中繁育养殖示范园区总经理韩宝刚介绍说,园区配备肉牛全产业链物联网系统,为每头牛制定专属“身份证”,实现所有产品“来源可追,去向可查”。未来,在销售方面,将从初期的本地营销为主,逐步转向进军全国一二线城市的中高端肉牛市场。
内外兼修
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站在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村口放眼望去,两旁一间间整洁、干净的民居沿袭着朝鲜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蓝白相间的墙上画着一幅幅具有浓郁朝鲜族特色的生动墙画。
过去,因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单一。现在,光东村全面推广有机水稻种植,并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吗西达”,产品销往国内及日本、韩国市场。
风景优美的稻田风光,为光东村发展乡村旅游带来机遇,打造了集民俗旅游、观光体验、风味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村田园旅游新区,在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同时,带动村民创业和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延边州通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盘活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三变”改革等措施,在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方面多点发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以上,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如今,一项项农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美丽乡村焕发新颜,一幅幅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美好画卷正在延边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