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3年,我省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7.3亿斤,平均亩产958.2斤,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第1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科学有力的掌舵领航,更是齐心协力的奋勇拼搏。
今年开年,我省如何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坚决扛起国家粮食稳产保供担当,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锚定大产能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今年,我省将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年度任务落地,支撑粮食产量达到880亿斤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力争到2027年率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作为产粮大县的合作社,我们要再加把劲儿,咬定目标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马占有代表认为,粮食产能提升,必须推进耕地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这不仅是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广大农民热切期盼的事情。我省把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壮大三年攻坚行动,土地流转、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6850万亩、占播种面积超过70%作为新目标,让他十分振奋。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推动土地流转,提供生产托管等服务,正是合作社的努力方向。
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我省西部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区域集中、地势低平,增粮潜力巨大,如何更好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
“完善盐碱地改良标准体系;构建耐盐碱育种联合攻关机制;推进‘种地'互促;加强盐碱地机械化智慧化装备研发,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立中度以上盐碱稻田数据库,强化监测和预警……”侯立刚委员提出4个途径挖掘我省西部“潜在粮仓”。他说,省农业科学院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研究和实践,不仅选育出“长白九号”“吉粳129”等耐盐碱水稻品种,还创新了一系列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集成技术。今年,我省将打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抓好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建设、扩大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等列为重点工作目标,激发了大家的干劲。
聚焦大产业 做好农牧特产增值大文章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2023年,我省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深入实施,肉牛饲养量达到770万头,新开工屠宰加工项目12个,万头牛场达到6个。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
硕果的背后,必是耕耘。
如何保持敢作善为的好势头,做好农牧特产增值大文章?
“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拓展产业边界,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产供销贯通,以打造全产业链来提升农业竞争力。”张越杰代表说,拥有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比较明显的吉林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和学科专业优势,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更好地服务于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为全面做活“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大文章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大力实施品牌兴农兴牧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各自优势,通过打造一批大企业、大品牌、大平台,形成万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
城乡深融合 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省今年重要工作目标之一。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5个、高标准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同步推进1000个美丽乡村建设……这些新目标,对于要素下乡非常有吸引力。”曹曦委员说,作为农业企业,近年来,通过创新营销模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等途径,不仅提升了乡村特色产业的附加值,还促进了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不仅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也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他建议,通过优化公共服务支撑融合,加强品牌建设促进融合,培育龙头典型带动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农业大省,我省积极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我省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非常科学务实。”马文军代表说,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咬定实现农民收入力争两位数增长的目标,敢闯实干。同时,持续加强乡村治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丰富农耕农趣农味文化产品供给,建设平安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