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党建引领见成效 海兰江畔展新颜

作者:王雨   更新时间:2024-01-10 09:03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春季的光东村,是鸟语花香、歌声悠扬的民族村,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盛夏时节来到光东村,171公顷的水稻田一片绿意盎然,在微风的吹动下,像绿色的海浪一样翻滚跳跃;

金色的秋天,成熟的稻子将光东村染得一片金黄。割稻谷,拾稻穗,研学课程中,小朋友们体验农耕,清脆的欢笑声响彻大地;

冬日的暖阳洒向村落,白雪覆盖着青瓦白墙,古色古香的民宿庭院格外静谧,展现着独特的地域魅力。

近日,记者走进光东村看到,崭新的水泥路通向村落深处,朝鲜族特色院落干净整洁,村史馆底蕴浓厚,一幅亮丽而具有鲜明特色的朝鲜族风情画卷铺展开来。

近年来,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治理成效,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村文明等内容,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首先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相关制度再完善,把村里党员群众的精气神儿、战斗力凝聚起来。”光东村党支部书记金宪说。

一个村发展得好不好,还得看党支部的引领。光东村始终将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作为文明村建设核心。以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4名80后、90后进入村班子,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村民实际生活生产问题,为持续推进文明村建设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走进村民家中,记者看到家家用上了室内卫生间、冲水马桶和热水器,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光东村通过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使曾经的“空心村”变成了现在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先后投入967万元,铺设沥青及彩砖路面、种植花卉、修建木栈道等。投入402万元,实施电力保障、整村亮化工程。新建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大课堂、便民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对210户农家旱厕进行了全方位改造,为新农村建设锦上添花。

村子的发展壮大,除了要有核心战斗力,还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光东村依靠三产融合,以旅游为引领,靠着水稻种植产业走上致富路,村里的“吗西达”和“海兰江御米”大米品牌一步步打出了名气。

“我们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探索‘鸭稻共生’‘稻田养蟹’等绿色发展模式,全村171公顷水田全部纳入质检系统,24小时监控水稻生长。”金宪告诉记者。光东村培育消费新热点,把大米加工小作坊升级成为日产100吨大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打出“吗西达”“海兰江御米”等大米品牌,还带动周边几个村共同发展共享稻田项目,持续带动村民增收。目前,光东村的大米畅销北京、上海、宁波等一线城市及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

“在做精做细稻米产业的同时,我们继续深挖优势,引进了光东民俗旅游公司。”金宪介绍道,突出发挥生态特点和民俗特色,光东村打造了“旅游+农业+研学+民俗”的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让红色教育、农耕体验、亲子娱乐、田野派对、特色民宿成为光东村旅游的新招牌。与此同时,村民也参与其中,成立朝鲜族民俗表演队,培养一批文艺活动骨干,排练“红太阳照边疆”等丰富多彩的朝鲜族民俗节目,为光东村民俗旅游增添文化娱乐项目。

67岁的村民方顺烈不但每天唱歌跳舞、吹奏乐器,也负责驾驶观光车载着游客在村庄里游览美景。随着前来研学的游客团体不断增多,他又增加了一项业务——为小朋友讲解乐器演奏。身兼数职的方大爷每天都非常忙碌而充实。“我爱乐器,吹萨克斯、洞箫。2018年开始,我参加了村里的表演队,现在每天还教孩子跳象帽舞,过得非常开心。”方顺烈笑着说道。

如今,光东村已经成为了延边首屈一指的乡村旅游“打卡地”,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特色旅游名镇名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多项荣誉。2023年,光东村接待游客59.67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1017.76万元。


作者:王雨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