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村富民奏响振兴曲——伊通满族自治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记事

作者:崔维利 高鸿 杨率鑫   更新时间:2023-12-04 07:39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强村富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伊通满族自治县以产业为器,以集体经济为台,奏响了一首乡村振兴的“共富曲”。

积极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形成了党建引领(D)、多种运营模式并存(N)、特色保障措施精准(T)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DNT”体系。今年前三季度,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9700万元,比去年增长14.5%。预计全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将达到1.37亿元,同比增长28%;全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73.24万元,较2022年增加15.8万元,较2021年增长270%,发展潜力正逐步释放。

“2020年的时候,村里没多少‘家底’,集体收入还不到10万元。到了2021年,村支部领着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统一收购、销售,村集体增收25万元。今年,村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40公顷土地种植鲜食玉米,又种了10公顷冰小麦、萝卜,还争取各项乡村扶持资金,跟企业合作养牛,仅这3项,村里就收入近100万元。”伊通县马鞍山镇北岗子村党支部书记郑艳辉细算着村里的经济账。

北岗子村一无资金、二无资产、三无资源,变化的关键在于抓住了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逐渐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实现增收。截至目前,伊通县已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83家。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过硬的村级党组织和过硬的带头人。伊通实施“资源下沉计划”,选派担当有为的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实施“头雁领航”计划,通过现场教学、走村观摩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村支书专业化能力;实施“清单管理”计划,创新村“两委”成员定岗定责定效机制,全面梳理村级组织15项重点工作,促进村干部履职尽责;实施“擂台比武”计划,开办“乡村书记论坛”和镇村书记擂台赛,激励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

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很重要。伊通县综合考虑各种要素,因村施策,找准比较优势,让产业获得持久生命力。通过专家论证、逐村研判,确立了40个村级产业示范项目,总结提炼出“资产盘活+五大合作”“庭院经济+路边经济”“支部领办+适度经营”“生产加工+延伸链条”“联建共建+以强带弱”“畜禽养殖+村企合作”“棚膜经济+乡村旅游”7种模式,并鼓励各村根据本村特点和资源禀赋,创新发展。

以西苇镇碱厂村为试点,运行“生产加工+延伸链条”模式,承包10公顷土地种植高油大豆,实现一二产融合发展,净收入30多万元;以莫里青乡为试点,运行“联建共建+以强带弱”模式,1个中心示范村辐射带动2个重点村、多个提升村,由“中心村”兴宏村整合全乡优质农产品资源,制作节日礼盒统一销售,带动村集体增收38万元,辐射带动32户村民增收35万元。

“庭院路边经济”模式适用于全县各村。农户在庭院种植黏玉米、蔬菜,合作社集中回收、统一销售,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同时在路边种植万寿菊、月见草等作物,既美化环境,又增加收入。

靠山镇护山村在路边种植10万株万寿菊,由本村统一购买花苗、组织栽种、销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元。万寿菊成熟后,组织村民采摘每人增收2500元。同时,该项目还省下路边打草、整修路肩费用,每年节省开支3万多元。

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顺畅发展,伊通县打出保障“组合拳”:成立工作专班,设立5个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逐村、逐社解决超限发包、合同不规范等问题,清底造册,常态管理;建立“县级领导+涉农部门+县直包保帮扶部门+乡镇班子+驻村力量”帮带机制,组建由9部门组成的产业推进服务团,通过联席会议、现场研判等方式,解决项目“用地难”“资金难”“审批难”“维权难”问题;持续推进“第一书记+村书记+电商”代言机制,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共代言销售农产品价值1100余万元。


作者:崔维利 高鸿 杨率鑫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