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对村民意味着什么?
“高利润和低风险!”辽源市东辽县辽河源镇公平朝鲜族村党支部书记迟长发这样回答。
正是这种订单思维,让公平朝鲜族村从省级贫困村,变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并向着更为辉煌走去。
11月,公平朝鲜族村银装素裹,街路少有行人。
“很多村民都在工厂上班呢!”迟长发介绍。
推开东辽县富友服装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门,机器声轰鸣,村民们忙碌而有序。
公平朝鲜族村原是吉林省省级贫困村,原有贫困户87户、137人。当年为了摆脱贫困,带领全体村民奔小康,村党支部在种植结构上做起文章,积极引导村民参与龙头企业的有机大米订单生产。
“2013年村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有机水稻种植订单1000亩,这使村民的每亩土地年均增收800多元,公平朝鲜族村也因此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一村一品’示范村。”迟长发介绍,种植有机大米,最怕卖不出去,发展订单,就降低了风险,所以村民积极性很高。目前,整村土地已全部流转,使村民能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
土地流转了,原来那些种地的劳动力怎么办?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我们又引进了劳动力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业。”迟长发对记者说,2014年,利用村部院内的空置场地,村里与大连圣奥服饰有限公司合资创建东辽县富友服装加工有限公司。
村里销售能力弱,抗风险能力低,因此迟长发仍然坚持订单生产。
几年来,新公司固定资产达到600万,现有厂房1500平方米,电脑编制机98台,缝合机60台,后道设备齐全,外设两个缝合加工点,年可生产加工成品毛衫80万件。
“自2017年盈利以来,公司累计向本村脱贫人口分红23.95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50个。2020年5月,东辽县富友服装加工有限公司被吉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吉林省扶贫龙头企业(三星级)。”迟长发说。
在传统观念里,冬天的村民应该“猫冬”,但在公平朝鲜族村“猫冬”已经成为了历史。村民们忙着挣钱,村干部忙着谈项目、拉投资。
“我们的几个项目正在齐头并进地谈判,未来村里的资源都要利用起来,把更多城市的资金、人才吸引到村里……”为了更远大的理想,迟长发的脚步一刻也不敢停。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