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也为推动其高质量传播、更好走向世界拓展了新空间、开辟了新渠道。新时代,我们必须更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文化发展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手段融合起来、链接起来,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好传承、在世界大舞台大放异彩。
依托数字技术挖掘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创造了辉煌灿烂、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其以文学典籍、文物遗迹、民间风俗、建筑工艺等多样形态留存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资源宝藏。加强对这些文化宝藏的挖掘、梳理、整合,既有必要、更有意义。这一过程中,充分应用数字技术等智慧化手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经千年,在挖掘整理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损坏,留存保护也很困难,借助数字化手段有助于打破这一局限掣肘,例如拍照、扫描、录音、录像等方式,可以科学地记录和留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信息,再通过整理、分类,把零乱的文化信息整合起来,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进而实现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展现,使读者观众能够便捷学习了解,为其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奠定了更坚实根基。
用数字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各种新媒体应运而生,改变了文化的呈现、展示方式,也改变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为其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和渠道。更突出的优势还在于科技与文化深度对接后,其由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动,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同时成为文化信息的传播者。在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当今人们文化需求、审美趣味、艺术品位进行科学评估抓取基础上,运用数字光影、VR等现代科技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对于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品位和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巧用数字化叙事形式,讲好传统文化背后的精彩故事,在传统故事呈现中融入声音、图片、文字、动画、影视等多种现代数字、媒体元素,使讲述内容可视化、形象化,助力听众加深理解、更好感知,同时运用短视频、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新传播形式,为观众和读者营造高沉浸感、高互动性的体验学习环境,让古物古籍、文物文学中的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使其中的形象之美、内涵之美、意境之美直抵人心,有助于不断赋予其蓬勃的生命力、更强劲的活力。
巧用智能化智慧化手段推进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瑰宝,历经岁月洗礼而更显深厚凝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包容开放,正因如此,在数千年来漫长的交流交融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才得以更丰富、更繁荣。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播,可以持续扩大其国际交流与世界影响力。在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大趋势下,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地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充分发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不断更新和丰富传播手段、传播形式,使其以多模态的方式呈现在世界人民视野中,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海内外受众真切体味中华文明的魅力。要深入研究、不断拓展智慧化手段应用,以外国朋友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历史中国、文物中国、文明中国,使海内外受众实实在在地感知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与突出特性。
强化创新思维,努力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发展合力。当前,人人都有摄像机、麦克风,人人都在使用人工智能生产工具,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的单链条发展形态已经发生改变,人人都可以是新技术、新媒体传播的参与者。从这个角度看,用好数字化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聚合多方力量,统筹推进这个大工程。同时,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应对更加多样、越发复杂的文化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快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水平。应着力夯实覆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门类、全流程的大数据体系,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与监督维权等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同时将体现其价值的精华内容与新技术、新形式要素结合好,努力推出数字文化精品力作,实现技术要素、文化价值、商业利益的统一,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传统文化动能。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实践路径是多元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