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村迎来“新曙光”——看乡村振兴一个新样本的蝶变

  更新时间:2023-10-25 08:11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图为曙光村打造的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民宿。 本报记者 孟凡明 摄

题记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记者在我省多个乡村中行走,真切感受到了各地涌动的乡村振兴热潮,这里选取一个今年新晋网红乡村样本,看一看破茧化蝶后的朝鲜族新乡村——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曙光村。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

从长春净月潭公园正门沿长清公路车行25公里,再转过一条树木萦绕的乡道,层层稻浪之中,一个光鲜靓丽的小村赫然出现在眼前。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传说中的新晋网红村、长春市双阳区规模最大的朝鲜族行政村——齐家镇曙光村。

走进曙光村,在蓝天白云、树木掩映下,一排排具有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夺目而来,精致的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脊,古韵十足。生动鲜活的巨型壁画,富有特色的民俗博物馆,宽广的主题广场、笔直的街路、朝鲜族地炕、民族美食,各种民族元素在这里聚集,散发出勃勃生机。站在观测塔上,眼前是上百亩金色稻田,美轮美奂的稻田画,色彩艳丽的仿古小火车和鹿头小火车穿梭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已在村里住了多年的村出纳报账员段海军,和记者说起了曙光村的变化。曙光村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十多年前曾因朝鲜族美食而盛极一时,后来不断有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村屯逐渐空心化。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引领未来。

去年年末,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党委政府按照双阳区委“一带三核两翼多点”战略,为曙光村把脉定向、擘画未来,用改革破局,制定一系列创新举措,以“三变”促进三产高度融合,让曙光村迎来了全面振兴的“新曙光”。

齐家镇党委书记任立明给记者看了一张图,是曙光村“三变促三融”模式图,“三变”即农田变良田,要做优一产;农品变优品,要做强二产;农房变客房,要做活三产。“三融”即实现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

农田变良田

奏响智慧农业、“农田+”新乐章

零散的稻田连成片,深耕后的土壤十分肥沃,旱了能浇涝了能排,生物防治虫害、施肥绿色智能,物联网检测进入农田……穿行在曙光村百亩稻花香示范区,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

曙光村以水稻产业闻名,曾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千村示范村。双阳区第六次党代会将齐家镇定位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核心区和田园休闲旅游主战场,齐家镇再次瞄准水稻种植做突破口,作为水稻主产区的曙光村一马当先。

去年,借助省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曙光村153公顷稻田全部实现提标改造,地力增加了,灌排设施升级了,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了,昔日的“烧饼田”“望天田”,变成了“万亩田”“高产田”。

村里成立了股份联合社,流转大部分村民土地,统一收种、统一经营管理。少部分没有流转的,则进行土地托管,有的委托合作社全程托管,有的环节托管。

“正常年景,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一公顷能收获一万多元。合作社集体购买种子肥料,集中耕种,减少了成本。今年,合作社还与村内企业铭旺食品签订订单,统一耕种吉宏6号小粒香米这个品种,在这种订单模式下,企业以高于其他常规品种1毛5到2毛的价格进行回收,大伙儿的收入又提高了。”村民心中都悄悄算了一笔账。

除了做好粮食文章,曙光村还研究探索“农田+”,建设稻田小火车和农业科普长廊,种植稻田画,在田间探索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地里种稻、田里养蟹、水里赏鱼,今年共计投入蟹苗500余斤,鲫鱼700余斤,一田双丰收。

农品变优品

走出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新路径

筛、磨、再筛、抛光、色选……经过37道工序,颗粒饱满的水稻被加工成晶莹透亮的大米,一袋袋打包起来。整个自动化生产线只有三五个工人,已经达到日产200吨的产能。

长春铭旺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峰一边挨个环节讲解加工流程,一边介绍,目前,公司已经承接全镇一半以上的稻米加工,曙光村达到100%。

“最初我们只是利用村里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粮库储粮,后来,在镇里和村里的支持下,改建成了粮食加工企业。”姜峰说,近两年,国家、省、市、区四级供销系统投资了铭旺食品,国资背景下的铭旺食品已经成长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了金龙鱼大米长春铭旺吉林生态基地。

随着托管范围的不断扩大,铭旺食品逐渐注重实行品牌化种植,建立了自己的稻米品控和品牌。今年,公司准备继续与曙光村的合作社扩大合作,打造10万吨稻米全产业链项目,计划投资近1亿元。

不只是铭旺食品,在曙光村,还利用闲置园田地开展白菜、辣椒、白萝卜、苏子等特色作物种植,因地制宜搞庭院经济、体验式种植,以特色种植产品为原料,打造朝鲜族特色食品体验工坊,推出便于携带的朝鲜族特色泡菜、辣酱、冷面、打糕等特色产品。

同时,村集体为了增加水稻附加值,进一步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文章,还实行社社联动、村企联营,除了销售水稻给加工企业外,还委托企业进行代加工,打造曙光村自己的品牌,全面打通市场销路渠道,通过乡村旅游和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真正把优粮变优品,提高增值收益。

农房变客房

绘就三农改革、和美乡村新图景

整齐的瓦楞、耸立的屋脊、雪白的墙壁,进村的曙光大街两侧,充满民族风情的20多栋民宿,望去给人一种清新、舒适、整洁的美感。三两成群的美术爱好者,背着画包、拿着水粉颜料,游走在曙光村的各个角落采风写生。休闲广场上,做打糕、荡秋千、载歌载舞的村民和游客热闹非凡,“一池、一山、一秋千,一沙、一廊、一喷泉”多元场景交互呈现。

“去年年末,在全区推动乡村振兴的大盘子中,区委区政府给了齐家镇发展的定心丸,我们下定决心:改造曙光村。”任立明带领团队七易其稿,确定坚持“还原、保留、升级、再造、借势”五项建设原则基础上,全力打造出一个文化层次高、服务设施完备、民族特点及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旅游村。

规划、设计、与村民协商、破解难题、探寻路径、开工建设……一切紧锣密鼓。

“一期主要实施了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两大工程,新建民宿12栋,内外改造8栋、外观升级改造6栋。”齐家镇镇长周海松介绍。

为了破解用地和资金难题,曙光村成立齐光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引入社会资本,采取三种模式进行民宿建设。“以建代租”,由百姓出房或出地,公司进行新建或改建,根据建设面积确定10年到20年的合作期,合作期内建设投入抵顶房屋租金,合作期满后再决定是否续约;自改自建合作经营,百姓自行对原有房屋进行翻新改造,交给村上经营,共同分红;有偿退出,统一经营,村委会对原房主进行货币补偿,一次性解除了土地承包关系和收回宅基地的使用权,整个院落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

在建设改造农房的同时,曙光村还建设了民俗展览馆、韩食制作体验馆和村史馆,打造了集民俗体验、群众演出、专业演绎、餐饮美食、健身娱乐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广场,建设12米高的秋千,开办朝鲜族特色餐厅,设置农产品展销中心,集中展示曙光村的变迁,打造曙光农产品品牌,让游客体验民俗文化。

“在全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曙光村是休闲农业中的典型代表。按照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双阳区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双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福强说。

采访结束,艳阳高照的曙光村,稻浪阵阵涌动,一个丰收的季节已经到来。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