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笔记|粮菇相伴 米豆共生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刘怀 李开宇   更新时间:2023-10-05 06:43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时值金秋,吉林大地,丰收在望。

走进位于公主岭的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智慧农场,记者蓦然发现,在玉米地的垄沟里,竟然长出了一行行肉嘟嘟、鲜嫩嫩的蘑菇,看着这整齐划一的架势,绝不像是野生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向记者说出了蘑菇的“秘密”,“这是我们探索的米菇间作新模式,就是把蘑菇放到空间更广大的玉米地里,同玉米进行间作栽培。”

“这项技术的初衷是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利用玉米遮阴的有利条件,在玉米行间种植草生食用菌。采用宽窄行间作模式,窄行种植玉米,宽行在玉米生长期种植食用菌,让菌菇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生长。食用菌可选择鸡腿菇、姬松茸、大球盖菇、双孢菇等草生食用菌或平菇、金福菇等脱袋覆土栽培。第二年,再将玉米栽种在前一年栽培食用菌的宽行,实现玉米与菌菇的轮作。米菇间种的过程中,玉米为菌菇提供湿润的生长条件,食用菌的菌丝在地底与玉米根系产生互作效应,菌菇的基质降解后当年就能使土地的有机质提升0.5%,为玉米提供养料,使玉米根系更发达健壮。这项技术改变了玉米连作制度,实现了立体栽培和废弃物直接还田,秸秆及菌渣原位腐解利用,培肥地力。”

玉米地里种蘑菇,这么稀奇的事儿还真是闻所未闻。

“那收益咋样呢?”

“这种宽窄行种植方式,玉米可在当地常规种植密度上增加5%-10%。目前,经过两年试验示范结果看,单位面积玉米产量可提高近30%,每亩菌菇的产量可达到600公斤左右。而且,这种自然环境下培育出来的蘑菇与大棚里的相比口感更好,耐储运、香气更足,在市场上售价达到6元一公斤,每亩玉米地额外收益达到3000元以上。”陈国双信心十足地说。

“米菇立体间种作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项目示范的保护和利用黑土地的技术方法,推广使用两年来成果显著,不但提升了黑土地力,更实现了‘粮菌双收’,一举多得!目前,智慧农场中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到30亩,并且在公主岭、农安等地推广面积超过200亩。”陈国双说。

在智慧农场里,除了米菇间作,玉米还有另一个好搭档——大豆。

“玉米生长有个特点,边行受阳光照射足,透风性强,长势相对来说就比中间位置的好,根据这个特点,我们选择玉米和大豆进行间种,每隔两行玉米种四行大豆。玉米品种选择叶片上举型的耐密植品种,大豆选择耐遮阴的耐密植品种,同时加大两种作物的密度。利用二者生长高度不同,采用空间错位搭配,充分利用光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使用潜力。”

“玉米和大豆不是同一个播种期,要如何播种呢?”

“播种时采用我们自主改造的新型米豆间作播种机,相对于常规种植玉米播期相对靠后、大豆播期相对靠前,实现玉米和大豆同时播种。播种后立即施用苗前除草剂,对玉米和大豆均无药害且除草效果好。”陈国双介绍。“经过两年的传统测试,米豆间作模式真是有账可算。两行玉米通风透光效果非常好,所以玉米种植密度可以翻倍、四行大豆也选择耐密品种,两种作物株数都达到了单位面积种植单一作物株数的80%,就相当于在单位面积种植了传统单一种植作物株数的1.6倍,这样的栽培模式,大大增加了产量和收入。”

“粮菇相伴,米豆共生!”这种特色高效的“立体农业”种植模式,通过“以短养长”“高矮结合”实现了“一地多收”,盘活了土地资源,提升了种植综合效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智慧农场里,生动真实地体现了科技与农业的完美结合。

“未来,我们将着重解决两个间作技术推广应用中的农机配套问题,米豆间作已研发出样机并示范应用,米菇间作配套农机正在研发中。同时,还要加大推广力度,将米菇间作技术与种养循环农业技术相结合,在提升黑土地力的同时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为黑土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新的技术模式。”陈国双说。

“黑土地+科技”下的智慧农场,不知道还会给我们呈现出多少惊奇。我们期待着,陈国双和他的团队会在这片黑土地上开出更艳的花、结出更大的果!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刘怀 李开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