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在“吉”|业兴民富 村美人和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冯超   更新时间:2023-09-25 07:42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时值金秋,信步走在长春市九台区红光村稻田公园的玻璃栈道上,两旁金灿灿的稻穗低下了沉甸甸的头。登上观景台,一幅巨型稻田画展现在眼前,绿色、棕色、黑色等色彩的稻株勾画出“乡村振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字样。

红光村位于饮马河西岸,是一个典型的朝鲜族聚居村,过去以种稻闻名,素有“稻村”的美誉。因多数劳动力在外务工,村里276公顷水田咋种、谁来种,一度成了全村的难题。他们通过“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实现所有土地全部规模经营,完成了“稻村”的华美蝶变。

“新产业模式实行现代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跟稻米有关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村民入股分红收益高于当地村民收入的50%。”龙嘉街道文广旅科科长孙思亮掰着手指,盘算着红光村的农民收入正在逐年增加。

红光村创新了“三换两集中”模式,也就是宅基地使用权换楼房居住权,以水田经营权入股年底换分红,村集体资产使用权换村民集体养老、环境改善等公益事业。红光村党支部书记李在德说:“这样,分散居住的村民向楼房集中,分散的土地经营权向合作社和企业集中,形成了‘平地变高楼、失地不失业、保本加分红、宜居又宜业’的发展模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红光村坚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锚定乡村振兴时代坐标,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促进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和美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乡村美景入画来,幸福生活踏歌至。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了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走进陈家店村,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排排温室大棚,一栋栋崭新的居民楼,富有文化气息的农家书屋,人性化的养老和社会服务设施……为村民打造了一个健康、舒适、幸福的生活环境。

2016年,长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落户陈家店村,村集体投入资金建设了1.5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开创性实践“南果北栽”项目,利用植物低温冷链唤醒还原技术,种植木瓜、香蕉、火龙果等,观赏的同时也可以采摘,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2021年,陈家店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成立了蔬菜分拣车间,每天能销售打包分装好的蔬菜4万斤,采取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的模式,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村民蒋晓杰每天从家里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分拣车间,她非常满足地说:“我和邻居们在家附近工作,一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根本不用外出打工。”用心强健乡村产业,绘就“生态富民、百业俱兴”的秀美画卷,陈家店村建设和美乡村以产业为根基,构建起现代化乡村产业新体系。

走进农安县合隆镇红星村,气派的四合院民宿,笔直干净的村内道路,多彩生动的文化墙,一幅乡土气息浓郁、人文特色鲜明的和美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在红星村“火锅菜”棚膜种植基地,百余栋蔬菜大棚内绿油油的青菜长势喜人,村民们忙碌而有序地收割、打捆、装箱,准备将这些蔬菜运往各地市场。种植户刘树成将手里的香菜装箱,高兴地说:“今年从春节开始,我们可是一天也没闲着,大棚一年能有五六茬,每天都会接到订单发货。”

“通过与企业合作、与商超对接,我们成功开拓销售渠道,在长春地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红星村党支部书记殷桂新对记者说,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打造红星火锅菜品牌。目前,全村火锅菜种植大棚发展到170栋,总占地面积30公顷,年产值达800余万元,参与种植的农户达上百人。红星村产业联农带富能力不断加强,带动剩余劳动力,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

近年来,我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还不断推进乡村健康发展,呈现出生态环境整洁宜人、产业日益兴旺、群众收入不断提升的美好画卷。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冯超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