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笔记|探寻“银发族”乐享晚年的吉林实践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赵乃政 王子阳 祖维晨   更新时间:2023-08-30 07:13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更是“国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截至2022年底,我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592.93万人,占总人口的25.25%,比全国高出5.45个百分点。

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如何加快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老年人安享幸福美满晚年,是我省一直努力的方向。

前不久,省委书记景俊海围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长春市进行专题调研。聚焦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聚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聚能独具特色的养老服务格局,记者实地走访省内各类养老机构,探寻“银发族”乐享晚年的吉林实践。

资源整合多方供给——

牵住养老服务质量“牛鼻子”

7月4日上午10点,76岁的闫英哼着歌走进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街道九圣祠社区智慧康养中心。每天准时到这里“打卡”,已成为闫大爷的习惯。“跳跳舞、唱唱歌、练会儿书法,一上午就过去了。现在‘幸福驿站’正在改造,原来中午就在这里吃饭,饭菜可口实惠。”说起在社区的日常生活,闫大爷赞不绝口,“有了这个中心,孩子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养老生活了。”

“我们以幸福养老、幸福康苑、幸福学堂等为载体,为老年人提供医、食、住、养、康等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更好地造福于老人、服务于民生。”该社区党委书记赵月说,社区、驻街单位、社会组织等多方融合资源,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

同一天,记者又来到长春净月高新区亲亲之家长者照护中心,今年60岁的长春净月高新区永兴街道居民薛宇红正在做手工剪纸。她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提供营养丰富的一日三餐,还安排了手工制作、健身操等各具特色的娱乐活动。“照护中心让我们附近的老年人走出家门,走进积极向上的社交生活,同时也带来很多便利。家里要是有活儿干不过来,工作人员就来帮忙;身体不舒服,他们就把饭菜送到家里,服务特别周到。”

据悉,亲亲之家长者照护中心是长春市首家社区嵌入式医养结合照护服务微机构,2022年投入使用,现在已成为附近老人们的“幸福驿站”。

我省主动适应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推动养老服务供给形式多元化发展。

“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我省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大力推进综合嵌入式、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以及社区老年食堂建设,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袁金洪说,我省加大力度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农村养老大院、互助站点建设,发展农村普惠养老和互助性养老,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截至4月底,全省街道351个,共有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178个,其中: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5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78个,实现全覆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浴、助行、助购等上门服务,得到了老人及家属的普遍认可。目前,全省各地通过社区层面年服务居家老年人达200余万人次。

“今年,我们还要支持100个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0个社区老年食堂建设。在长春市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500张,相当于新建25个中等规模养老机构。”袁金洪信心满满。

医养康养深度结合——

高效应对慢病化“银发浪潮”

6月26日下午4点,长春市南关区仁大医养中心(以下简称医养中心)医疗院长张晓宏带着值班医生和护士进行查房。

“叔啊,下午感觉怎么样?走路感觉气够用了吧?恢复不错!”

“大娘,心率很平稳,呼吸声也很好,放心吧!”

“李叔,血压很正常,继续保持!”

给老人们听诊、量血压等一圈下来,张晓宏为他们的身体状况感到安心。

“这儿是老年人享福的地方,更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今年90岁高龄的韩居梅告诉记者,她老伴儿前几年脑出血,抢救以后需要恢复和康复,得医院和家两边跑,于是她考察了好多养老院,最终选择了这里。

据了解,该医养中心共有350张床位,老人起居生活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医疗康复中心、营养膳食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一应俱全。

“把养老中心开在医院里,让我们住得安心,更有‘医’靠。老伴儿得病后虽不能自理,但在这几年状况非常稳定,医生护士每天都给他监测血压和心电等各项指标,照顾非常周到。”韩居梅说。

“我们对入住老人全面实行健康体检,通过核磁、CT、DR、生化指标检验,掌握入住老人身体状况,由专家会诊后制定医疗、运动和饮食处方,实行医疗、护理、照护三位一体全方位服务。”该医养中心养老护理院长梁立红告诉记者。

乘坐适老化元素凸显的电梯,记者来到了医疗康复大厅。医护人员正在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实施运动康复、中医康复和医疗康复。据康复医学科主任赵久明介绍,这里是集多功能康复器械于一体的康复区,康复设备、辅助器械特别先进。

该医养中心副总经理罗昕告诉记者,“医院办养老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医院优质的医疗、护理资源,实现‘小病不出楼、大病及时转’。医养中心每个楼层都设有交流区域,让老人们利用休闲时间广交朋友,舒缓精神压力,实现‘有病治病、没病颐养’。”

据仁大医养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晨介绍,该公司还积极发展嵌入式养老社区和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将养老机构与社区有机融合,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现在,仁大医养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周边三个社区,80余户安装使用了智慧居家养老产品。

“景俊海书记先后两次到中心调研指导工作,提出殷切希望,让全体员工和入住老人都倍感振奋。作为我省医养结合较早、规模较大、服务功能较完善的养老机构,我们会更加努力,为我省医养结合事业和养老产业作贡献,让老年人有更好的养老乐园。”唐晨说。

随着空巢、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增加,近年来,我省探索构建了医养协作、养内设医和医内设养三种模式,不断完善医疗和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功能。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医养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1300余家,8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医养结合机构82个;全省769个养老机构通过与596个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或签订合作协议,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全省医疗养老服务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养结合网络基本形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已建成,机构养老服务日臻完善。

精神文化丰富多彩——

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轻歌曼舞,挥毫泼墨,T台走秀,网络探索……6月28日,记者走进吉林省社区老年大学,看到这里处处充满生机。

56岁的民族舞三班学员李丽刚下课,嘴角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对记者说:“退休之后没什么烦心事儿,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上课两年多,不仅学到了知识、愉悦了身心,更圆了年轻时的舞蹈梦,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别提多开心了。”

循着悠扬的歌声,记者来到声乐教室。声乐中四班学员赵春梅向记者吐露心声,“走出来的感觉太好了!我曾经天天在家带孙子,孙子上了学,我也‘背上书包上学堂’。在这里不仅提高了学习技能,增强了信心,更让我心情愉悦,带动家庭气氛更加和谐美好。”

“我们学校以‘文养结合’理念为基础,设立了九大学院和公益大讲堂。除常规课程外,还开设了芭蕾舞、朝鲜舞、架子鼓、中西式面点、剪纸等特色课程,成立了芭蕾舞团、朝鲜舞团、石韵印社等10余个社团。”谈起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校长于淼言语中透着自豪。

“我们以校园为核心,带领老年人走出去、学起来。目前,已搭建200余个研学基地,设计了‘我是长春人’‘知行梅河’‘江南春漫漫’‘寻找隐秘的水族’等20余条精品研学线路,开展研学活动50余场。”于淼说,“前段时间,景俊海书记来到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对我们的研学活动给予肯定并提出宝贵建议,让我们备受鼓舞,也为我们研学工作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让更多老年人在学乐有为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针对老年人精神文化供给短板,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充分挖掘全省各类老年教育资源,加快构建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在省内49所高等院校推动开展“老年课堂”试点,授课内容涉及声乐、戏曲、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

我省还与广东、广西、浙江等地签订了旅居养老协议,着力构建老年人学习、娱乐、健康、旅游、公益等服务平台,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信念。”袁金洪表示,我省将坚持以幸福养老工程建设为牵引,加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双轮驱动、同步发展,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和互助养老相协调、医养康养文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具有吉林特色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格局更加清晰,让“银发族”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赵乃政 王子阳 祖维晨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