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踔厉奋进│三年,吉林在黑土地保护的担当作为中写出粮食安全的新答卷

  更新时间:2023-07-26 08:03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玉米地里看“四新”


7月,四平市梨树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又高又壮的玉米,迎来了又一年的抽雄吐丝期。

“三年前,也是7月,我就是站在这里向总书记汇报的‘梨树模式’……”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站在地里笑着说。

“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总书记的嘱托,一直萦绕在王贵满的耳畔,他对记者说,三年来,总书记关心的“梨树模式”不仅得到了大面积推广,还完成了四个创新发展。

王贵满介绍:“2021年以来,梨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实施了‘梨树模式’升级版——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主体,以300公顷相对集中连片土地为一个单元,全部实施‘梨树模式’,在此规模下合理配置农机具,将农资采购、农机效率、人员配置和资金使用率发挥到最大化,实现标准化、机制化、信息化、契约化‘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

“这是对‘梨树模式’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与扩展。”王贵满说,通过实施“‘双保全统’+农业服务公司+N”模式,引入“外包”理念,采用合作社间强强联手,使零散的土地得到集中,解放了劳动力,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难题。

数据显示,梨树县已建立22个生产示范单元,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总面积1万公顷以上。同时,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作为四平市着力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新模式,于2021年末成为被国务院通报表扬的吉林省三项典型经验之一。

在梨树县的玉米大地里,记者还看到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这是我们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发的条耕播种一体机,它可以实现整地和免耕播种一次性完成,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白,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王贵满说,除了研发机械,他们在创新黑土地保护技术、示范推广米豆间作、助力合作社标准化建设上也有新突破。

“梨树模式”的创新,不仅仅在技术上,还在服务和产业链的融合上。

梨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选派百名硕士和博士生对接百家典型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科技特派员活动。通过选派涉农院校的研究人员及硕博生,深入有代表性的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中,深入了解合作社的技术应用情况、管理情况等。目前已有95名硕博研究生对接上95家合作社(家庭农场)。

在科技与产业链融合方面,梨树县也在创新中构建了新格局。他们利用自身黑土地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抓好玉米、肉牛、肉鸡、生猪和现代绿色蔬菜基地“4+1”全产业链建设,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吉林日报记者 孙翠翠)


三个农民的“朋友圈”


“我们不仅要种好地多打粮,还要把地种得像画一样好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地块作用……”榆树市农民刘臣在发微信朋友圈时,特意配了一幅航拍图片。

“今天,我的种地小讲堂已经成立1000多天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和我一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去年,与我合作的160多户农民都获得了大丰收……”这条信息来自长春市九台区农民潘丙国的微信朋友圈。

“我们做的黑土地保护思维导图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借助思维导图来传播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个不错的创新。这张导图由农民提出和绘制出来,更值得点赞!”这条信息来自东丰县农民赵新凯的微信朋友圈。

三年来,保护黑土地已经在农民心中达成共识,他们在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尝到了甜头,并渐渐成为黑土地保护的传播者、推动者。近日,记者先后采访了刘臣、潘丙国、赵新凯。

7月中旬,榆树市的玉米大地绿浪翻滚。晨辉合作社负责人刘臣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心情格外好。刘臣是远近闻名的农机高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从事农机化生产作业服务,常常对农机进行改进。2010年,他成为当地第一个采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民。

2020年,“梨树模式”在全省得到进一步推广,刘臣不仅带头实施,还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宣传者和带动者。

几年后,刘臣与长春市农机院根据当地农民的需要,联合攻关研发出条耕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销量很快突破1000台。

“最近三年,农民保护黑土地的意识越来越强,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实用,我们榆树市今年保护性耕作面积已经超过300万亩……”刘臣在实践当中也渐渐成长为黑土地保护的“土专家”,通过种示范田,在田间地头搞直播、拍短视频,发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带动更多的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的新技术。

和刘臣一样,长春市九台区德强家庭农场主潘丙国也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不管种地多忙,他每天早晨5点左右,便通过微信群和农民朋友们分享自己如何通过保护黑土地多打粮食。

“今天是7月11日,到今天,我们的保护性耕作微信种地群已经讲了1000多天了。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在春季,而准备工作始于秋收,所以,趁这段时间,我再给大家细讲讲……”潘丙国的微信小课堂,每天都有新内容,从政策到技术到实践效果。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把土地交给潘丙国管理,或者跟着他学技术,2022年,与潘丙国合作的160多户农民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都获得了大丰收。

在我省东部的丘陵半山区地带,很多坡度较大的地块难以展开大面积机械作业,农民的观念也相对保守,给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难度。

赵新凯是吉林省东丰县新巨强农机合作社和广服家庭农场负责人。2020年,赵新凯终于把丘陵半山区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做出了模样。

“抗旱能力更强了,出苗情况更好了,玉米亩产由实施前的500公斤左右,提升到750公斤左右。”赵新凯说。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如何把保护性耕作做得更好,让农民接受,赵新凯越钻研越深,渐渐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田间“土专家”。为了让更多合作社和农户了解和掌握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点,赵新凯联合另一位农户高广勇结合多年的耕作经验制作了《吉林省丘陵半山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广与实施技术要点导图》。

赵新凯在微信朋友圈说,保持土壤的健康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一个农民、两个农民、一群农民乃至所有农民用正确的方法去保护它,才能不断接近目标。(吉林日报记者 孙翠翠)


鹤蟹为证


在水田里,裹着花头巾的妇女们正在拔草。脚下,一只只纽扣大小的螃蟹迅速躲闪,生怕被踩到。突然,一只丹顶鹤缓缓落于水田中央,闲庭信步、怡然自得。这是7月11日,记者在嫩江之畔的镇赉县庆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偶遇的一幕。

妇女们低头劳作,丝毫没有因为丹顶鹤的到来而感到意外或是兴奋。

“它们总来,也不怕人。”正在拔草的农户刘丽对记者说,这些丹顶鹤可能是附近莫莫格湿地公园里的,水田里经常来一些不知名的鸟。

话音未落,一群小螃蟹顺着田埂上倾斜的草迅速“上岸”。

合作社理事长孟庆江眼疾手快,把它们统统捉回来扔进水田。

“这小东西,跑得特别快,还成群结队的……”孟庆江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每年放到田里的螃蟹苗到秋天成熟时,只能收获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都逃跑了。孟庆江说,这些小家伙,有“上天入地”的本事,老鼠打的洞、下雨冲坏的田埂、扔在田边的野草都是它们逃跑的途径,不仅如此,它们还会“叠罗汉”,一个踩着一个的后背,叠成高高的小山,然后从围挡处逃走。

“总体讲这几年效益非常好。”孟庆江笑了笑。

“我们的大米可贵着呢,年年不够卖!”刘丽在一旁插嘴道,现在都讲究健康饮食了,合作社的大米申请了有机标识和绿色标识。更有趣的是村民们或者来游玩的游客有意无意会拍一些螃蟹逃跑、丹顶鹤信步的小视频发到网上,一来二去,合作社的大米也跟着“红”了起来。

“丹顶鹤对生存环境是非常挑剔的,小螃蟹对水也极为敏感,水里如果有农药或者化肥,它们根本无法生存,所以水稻田里有螃蟹,也是生态好的一种佐证……”孟庆江说。

记者了解到,整个镇赉县的种稻历史不足40年,盐碱化严重的土地让这里的乡亲们饱受土地贫瘠所带来的贫困之苦,后来,当地政府与省农科院合作,通过种植水稻改良盐碱地,水稻产业才在这片土地上渐渐发展起来。

早在20多年前,孟庆江和爱人来这里种水稻时,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经过多年的坚持改良,盐碱地才变成了良田。最近几年,合作社在水稻田里养螃蟹,不仅提高了水稻的质量,还实现了水稻和螃蟹双丰收。

据孟庆江介绍,如今合作社一共有200多公顷水田,采用有机种植和绿色种植。合作社的“梦香湾”牌大米,2019年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并且夺得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卖出每斤48元的高价,仍然供不应求。他们新推出的私人订制模式“我在镇赉有亩田”更是满足了很多消费者对“乡愁”的需求。

如今,镇赉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扩大至305万亩,其中水稻面积占一半以上。水稻产量持续稳定在20亿斤左右,比1988年增加了1.4万多倍。水稻单产也由亩产300公斤增加到当前的651公斤,超级稻单产突破760公斤,连续五年成为吉林省水稻产量第一大县。不仅如此,镇赉县正在实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整治”国家试点项目,计划新增耕地12.35万亩,增加粮食产量6万吨。镇赉县“以稻治碱,以稻致富”的生态理念已经形成,政策保障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不仅在盐碱地上种出高产量的水稻,还不断尝试种出品质更好、味道更美的水稻。(吉林日报记者 孙翠翠)

保护·会战·可持续

——访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立春


“这三年来,我省在保护黑土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果也非常显著……”记者近日采访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立春时,他说,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指出“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总书记亲切的话语、深邃的思考,体现着对黑土地的深切牵挂和深远谋划,也为黑土地保护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王立春说,我省位于黑土地核心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和单产均排在全国前列,全国产粮总量前十大县我省占六个,前三名的县都在我省。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我省持续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黑土地长期高强度利用导致的土地肥力长期透支,已经让黑土变薄、变硬、变瘦、变少。

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三年来,我省统筹布局,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其中,秸秆全量还田已经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模式。我省的秸秆资源量是4000万吨,其中玉米是3600万吨左右,折算到每年碳资源量为1600万吨碳。如果把这些碳以合理的方式归还到土壤里,将使土壤有机碳库大幅度提升。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可以解决黑土地肥力退化的问题,实现土壤活性有机质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增加耕层厚度,使耕层土壤pH值维持在6.7左右,增加耕层的护土量,同步实现培肥地力。例如,在乾安县大遐畜牧场5万亩连片示范推广秸秆全量深翻还田与水肥一体化耦合技术模式,实现了培肥地力、增厚耕层和节水增产的多目标协同。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基。保护好黑土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吉林人正用行动在总书记牵挂的黑土地上砥砺前行。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