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踔厉奋进│三年,吉林交出一份“相得益彰”的高质量答卷

  更新时间:2023-07-24 07:54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鱼肥水美查干湖


“渔工们啊,拉紧网啊,鱼满仓啊,庆丰年啊……”伴随着响亮的渔工号子,以“圣水腾鱼”为主题的铺网捕鱼表演正在进行中。查干湖景区生态水岸两侧的木质栈道上,站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查干湖景区,这样的火热画面映入眼帘。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殷殷嘱托,在查干湖得到了更加生动的实践。这一年,前郭县和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狠抓落实,项目建设、节庆筹办、景区管理、水质提升、渔业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齐头并进,查干湖在生态与旅游共生、保护与发展并重的道路上正行稳致远。

一场铺网捕鱼表演结束,37岁的渔把头马文岩上岸小憩,眼望着大湖,慢悠悠地给各地游客讲起了自家三代渔工与查干湖的故事:

查干湖渔场创立的时候,马文岩的爷爷就是渔场职工。时光流转,祖孙三代劳作的查干湖,也从最初的水少鱼稀、竭泽而渔,到了而今水草丰美、年年有鱼。沧海桑田的背后,是引松工程的成功实践、区域水体的综合治理、优质鱼苗的持续投放、休渔政策的坚决践行、科学捕捞的持续实施……

“水好了,鱼肥了,大伙儿的生活也好了!”马文岩告诉记者,跟爷爷和父亲年轻时相比,自己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马文岩既是捕鱼的带头人,也参与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成为查干湖渔猎文化的“代言人”,将查干湖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这边马文岩的故事还没讲完,远处,查干湖希望广场上,“增殖放流”已经开始:手掌长的小鱼被放入大湖——这是保障大湖生生不息的关键环节。

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魏来告诉记者,每年,他们会向湖中投入1000万尾鱼,为查干湖“做加法”,实现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目标,确保查干湖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水美鱼肥,硕果累累。年初以来,查干湖所在的前郭县共接待游客184.83万人次、同比增长29.43%,环湖周边31个村屯年人均增收约2500元,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6.27亿元、同比增长29.43%,查干湖渔业和旅游业带动了数万人就业增收。

漫步查干湖旅游生态区,移步换景,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万亩荷花园、野鸭湾湿地公园映入眼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查干湖生态旅游发展渐入佳境,“春捺钵、夏赏荷、秋观鸟、冬渔猎”的四季歌在传唱……(吉林日报记者 陶连飞)

走,到长白山“森”呼吸


盛夏七月,长白山绿得沁人心脾。

在长白山地区,如果运气好,能和中华秋沙鸭打个照面,也能和朝鲜崖柏合个影儿,这些昔日的“稀客”正逐渐成为游客眼中的“常客”。

环境好不好,野生动植物最有说服力。“在过去几年中,长白山地区加大了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的力度,进一步改善了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环境,同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得到稳定和提高。”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徐连翔说。

生态于长白山,是底色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02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林业监测预警体系和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指挥平台,生态保护工作实现了由人防向技防的转变,有力保证了森林资源安全。

“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建立了我省唯一的长白山植物资源低温种质库,目前已保存了长白山野生植物种子500余种。”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尹航说。

山上,飞瀑、温泉、森林、峡谷……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山下,相继建成的长白山图书馆、池西区图书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体服务设施一应俱全。“长白山是来了还想来,来了不想走。”成都游客郭佳怡不禁发此感慨。

“长白山美得‘漫长’。”长白山管委会旅游和文化体育局局长耿德勇说。“近年来,长白山旅游产业以优化升级为突破口,坚持打造‘山地避暑’和‘寒地冰雪’旅游两大品牌,持续举办长白山消夏节、粉雪节系列活动,不断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他告诉记者。

目前,长白山建成了以1000家餐饮服务单位、日均接待能力超过5万人为基数的餐饮住宿体系,航空、高铁、高速可直达景区,可辐射带动十余家景区、度假区的旅游供给,长白山旅游全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池北区、池南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池西区通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

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同比2020年,长白山近两年的全域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2.13%和20.9%。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践行“两山”理念,长白山怎一个美字了得。(吉林日报记者 曲镜浔)


走,到松花江上“画”中游


闫师傅今年57岁,出生在松花江畔,喝着松花江水长大。

54岁以前,他以打鱼为生,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从未想过这日子还有其他过法。

近年来,靖宇县开始着手整合松花江沿岸生态旅游资源,以“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为统领,这座地处长白山腹地、松花江上游的小城,凭借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产业底蕴深厚等优势,将生态旅游搞得风生水起。

慢慢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取代了村儿里茶余饭后闲聊时的“家长里短”,越来越多的新想法在村民头脑中迸发,办农家乐、开电瓶车、搭建民宿……大家纷纷“解锁”新身份,沉寂的村落日渐焕发生机。

而他也在54岁那年成为了一名船夫,每天驾驶着观光船行驶在松花江上,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带入到“船在江上走,人在画中游”的秀美景色中。

“松花江旅游搞起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做梦都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领稳定工资,成为一个早八晚五的‘上班族’。”

“收入照以前那肯定是翻番了,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说话时,闫师傅脸上始终绽放着朴实的笑容。

变化还在继续。今年“五一”期间,松花江景区正式启动,陆续开展船只整合工作,实现统一运营,并搭建智慧化售票平台,不断推进景区标准化建设。同时,在产品线路组合上与长白山形成联动。“我们在长白山西北南景区设置游客集散中心,两天一晚的组合产品一次性售出7万张票。”松花江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洪军说。

在他看来,发展生态旅游,仅靠自然景观还远远不够。依托生态优势,结合周边的村屯文化,为游客打造深度体验,形成一村一品,进而实现松花江旅游的全面展现是未来的工作方向。“我们今年陆陆续续启动的项目有27项,都是结合村的文化去做的。”顾洪军说。

靖宇县文旅局局长赵茜介绍,聚焦“松花江三峡”文旅品牌建设,靖宇县深度挖掘沿途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俗传说,深入实施映山红广场、沿江景观大道、游船码头等配套设施建设,并以松花江生态旅游景区休闲旅游开发为核心,谋划推进17个松花江沿线文旅项目,辐射带动4个乡镇20个村屯整体提升。如今,以“心往长白山·松花江上游”为主题的文化旅游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8公里的航程,用时35分钟,闫师傅的船缓慢靠岸了。“松花江旅游开发要靠我们共同的努力才能搞好,如今政府搭建的平台这么好,我必须把游客服务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松花江的美!”他说。(吉林日报记者 张雅静)

生态·路径·万亿级——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孙光芝


吉林大地拥有丰厚的生态宝藏。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设生态强省,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过程中,旅游业作为我省“万亿级”支柱产业承担着重要使命。多年来,吉林文旅依托优良的自然条件交上了怎样一份答卷?对此,记者采访了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孙光芝。

“近年来,我们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建设东、西部旅游‘大环线’为纽带,冰雪和避暑休闲双业并举,以生态风景旅游道为网络,依托长白山和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组成的‘一山三江’基本骨架和森林、草原、湿地及自然保护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了‘一心两环两轴三片区’的总体空间布局,在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领先的生态旅游强省之路上不断前进。”孙光芝说。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重要指示精神,省文旅厅编制完成了《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联合生态、水利、林草部门出台《关于以西部生态旅游为突破点促进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指导意见》。结合首个“吉林生态日”,举办首届查干湖生态旅游论坛,拉开西部地区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标杆、中国北方生态旅游样板序幕……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我省生态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立足冬夏优势资源,我省持续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供给。夏季,“到吉林‘森’呼吸”“行走在吉线”“醉美吉乡”“滑雪场的夏天”等特色产品打造多元的消夏避暑体验,避暑康养、避暑研学、避暑旅居三大避暑休闲新业态和滨水避暑、森林避暑两大避暑休闲经典业态齐头并进;冬季,32条“吉”兴玩雪精品线路尽显“粉雪天堂”的无穷魅力,以长白山、北大湖、松花湖、查干湖为核心的冰雪产业集群领跑全国,“中国品质滑雪在吉林”成为业界共识。此外,一批涵盖冰雪、避暑、生态、康养、乡村、红色等业态的重大文旅项目相继落地,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

“生态旅游涉及山、水、林、田、湖、草,从大的范畴来讲,都离不开乡村旅游。”孙光芝说。为了让“醉美吉乡”绽放华彩,我省召开了首届乡村旅游发展大会,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举办首届吉林省乡村旅游节,公布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村。25条线路入选文旅部“全国百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目前,全省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76个,其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5个;全省各类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近3000家,其中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603家。(吉林日报记者徐慕旗)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