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论坛在福建厦门召开。本次论坛以“加强网络文明交流互鉴共存 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由中央网信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社指导,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中国新闻网主办,《中国网信》杂志承办。
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正在变成“地球村”。不同文明之间如何用互联网架设沟通交流的桥梁?论坛中,中外嘉宾围绕“网络文明交流:共商发展之道”“网络文明互鉴:共促相通相融”“网络文明共存:共建精神家园”等话题展开探讨,为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建言献策。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表示,中国一直站在支持全球治理的前列,2013年,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在他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用任何语言来理解,它为创造全球通用语言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兼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主任侯宁彬认为,我们要在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以文明互鉴呵护网络精神家园。
山东省日照市委副书记王新生、江苏省苏州市委网信办主任陈雪嵘在论坛中分享了日照、苏州两地的网络文明建设经验。王新生提到,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映射,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日照打造“天天正能量”品牌增强网络文明影响力。陈雪嵘表示,作为新时代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网络文明引领风尚、弘扬正气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苏州充分用文化润泽文明、用道德涵养文明、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以苏绣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历史文明的印记。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表示,要继续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创新传播方式,借力数字互联网持续扩大传播规模,挖掘非遗的艺术特质和生活美学属性,持续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让优秀文化参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完美世界首席执行官萧泓提到,在新经济环境塑造的全球文化交流新语境下,互联网数字文化企业不仅要制作优秀的产品、追求市场的成功,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对中华优秀文化全球传播有正面的作用。
着眼国际,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认为,互联网最大的可能性在于帮助人们弥合人民之间、国家之间的障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若贺曼表示,网络不仅为留学青年读懂中国、了解中国提供了绝佳平台,也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向世界各国讲好留学生的中国故事、向中国师长朋友讲好中亚故事,拓展了广阔的渠道。
“在外国年轻人眼中,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已经不只是以往的‘基建巨头’,现在中国对外的公共产品从以往的修路、修水电站,正变成建网络、建高铁以及出海的网络社交软件和游戏。”已在中国定居22年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肖克表示,中国的崛起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好,也有益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的故事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成功案例,给他们带来希望。
“人类使用、需要并依赖与互联网文明相关的工具、网络和基础设施,这塑造和推动了我们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也产生了新的挑战和问题。”论坛中,比利时国际联合倡议多边合作组织荣誉主席米歇尔·杰诺韦塞提到,针对“数字鸿沟”,以及网络成瘾对认知发展的伤害、信息过载对公共或私人边界的伤害等互联网使用的潜在负面影响,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共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