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笔记|“创新火种”点亮村小校园文化

作者:马璐   更新时间:2023-07-11 07:43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废弃的“下线管”走进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们演奏的乐器;普通的彩色卡纸被巧制成“花钟”,与语文课文搭档,带学生们畅游花海,共赴文学和美学之旅;矿泉水瓶成为科学文化秀的“主角儿”,在实验中点燃科学梦想,更装点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知何时起,自制教具悄然在长春市绿园区红民小学里流行起来,不仅成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最佳助手”,也让“创新火种”点亮了整个校园文化的大“火炬”。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村小校园,跟学生们一起上有意思的课,感受快乐的校园文化生活。

走进红民小学,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村小的条件有限,但我们一直鼓励教师和孩子们调动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身边现有的材料,自己动手研制学具、教具、实验器材等,为废旧材料赋予教育价值,也让孩子们自己布置和装饰校园,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涵养,树立小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充满趣味的校园生活中学好玩好,收获更多成长。”在校长刘冬辉的倡导下,老师们一展慧心巧手,学生们紧随其后,就这样,在独特校园文化氛围的助力中,创新种子破土而出。

“我们学校有一间神奇的‘魔法屋’,许多大家意想不到的东西都能在这里发出声音,用特殊的音色配合孩子们的演奏。”在刘冬辉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这间“魔法屋”——学校的音乐教室。正赶上四年级的音乐课,飘入耳中的是一曲清亮悦耳的竖笛合奏,虽然偶有小失误,但孩子们吹奏时努力专注的样子却让“弦外之音”变成了一份惊喜。带领孩子们施展这场音乐“魔法”的正是音乐教师周文峰。

“我有一个愿望,让每个喜欢音乐的孩子都能学会一种乐器。”不过,对于村小来说,实现这个愿望并不容易,周文峰心里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件称手的乐器。

凭借在音乐领域三十多年的摸索,周文峰另辟蹊径,推开了自制乐器的大门,“有一次,我买了一个葫芦丝,发现音不准,便买了打磨机钻孔,自己调音。”在这个过程中,周文峰开始自己动手制作乐器。于是,他开始留意周边环境中废弃管子。周文峰把这些管子捡回家后进行了仔细的清洁消毒,然后在管子上打一个吹孔,在笛头塞好塞子,估摸出第一个孔的位置,再用校音器反复尝试校对音准……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打磨,第一支自制笛子诞生了。

音乐课上,周文峰迫不及待地给孩子们展示,一曲《小雨沙沙》过后,孩子们震惊了。“我想学乐器就是因为周老师,我想用他做的笛子和他一起演奏!”回想起在课堂上时不时看到周文峰拿出的“新乐器”,四年一班唐钦彤的脑海中只有一个词——神奇。如今,周文峰和唐钦彤都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周文峰做出了200多支竖笛,还有横笛、排笛等,唐钦彤参加了学校乐队,多次和老师一起参加文艺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全校百余名学生,已有60多人参加了乐队,他们都会演奏一种以上乐器。

离开美妙的音乐“魔法屋”,记者又走进了三年一班的教室,在刘校长的“提示”下,记者见到了那朵从黑板上“长出来的花”。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中,有一篇名叫《花钟》的课文。与文中描述的相似,三年一班的“花钟”也能打开一个“花花的世界”,轻轻转动调整时钟,就可以遇见相应的花朵。

“现在,我们要去拜访万寿菊。”语文教师王心钰微笑着提出问题,下面马上就有许多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知道,课文里的线索是下午三点。”“傍晚六点可以见到烟草花。”……让孩子们超爱的这座“花钟”正是王心钰自制的教具,它将书本中的文字“搬”到了现实世界。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孩子们留心观察生活,文字相对较多,如果没有情景设定和辅助教具会显得有些枯燥。”王心钰直言做教具是受到周文峰老师的启发,“我本身也喜欢做手工,也经常向周老师请教心得,后来便尝试做一些简单的教具。”从最开始平面的拼音卡到现在立体的“花钟”,王心钰发现,适当的教具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更有参与感,这样的课堂放大了收获知识的过程,更注重学会学习的方法,“把抽象化为具象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在文学的熏陶下,孩子们的‘美商’也会随之提升,这样的语文书才更有‘书香’!”

从赋能教育价值到培养创新意识,再到提升文化涵养,周文峰老师的笛子就像一颗石子,在校园里激起创新千层浪,这浪里不只有教师,还有学生。矿泉水瓶与竹蜻蜓组合而成的飞行器,纸壳盒与眼镜片组合成简易照相机,用筷子做的杆秤……追随着老师的脚印,孩子们的小创意也在学校的科学文化秀中大展拳脚,创新点亮的校园文化正滋养着每颗童心。


作者:马璐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