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1月20日,一汽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在人民大会堂签约。一汽厂长耿昭杰与大众总裁哈恩博士分别代表一汽和大众在合资合同上签字,一汽和大众的合作由此拉开序幕。(资料图片)
第一辆解放牌卡车、第一辆红旗轿车,曾为刚刚起步的新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巨大辉煌。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到来,一汽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也在翻越新高峰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摆在一汽人面前的,是老解放“三十年一贯制”的问题。当时,这辆代表着新中国从无到有历史的卡车,已连续生产了30年,性能和配置已无法跟上时代需求,曾几度滞销。
一汽痛下决心加速换型改造。1980年末到1983年7月,用了近三年的时间,一汽完成解放第二代产品CA141汽车的设计、试制、实验和定型。1983年7月,一汽开始生产准备,又用了三年时间,至1987年1月1日实现胜利转产,转产当年就实现了质量、产量双达标,通过了国家的工程验收。
1986年9月29日,最后一辆“老解放”驶下总装线,生产30年之久的老产品“退役”,解放品牌踏上了创新引领的新征程。换型改造的成功,被称为一汽的“第二次创业”。
此后,一汽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目光,都转向了轿车。彼时,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拥有一辆轿车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当改革开放为汽车产业打开国门,几十万辆外国车带着风靡世界的尖端技术装备,潮水般涌入中国大地,一汽人被震撼了,也坚定了“产业报国,工业强国”的信念,要打破我国的汽车工业“缺重少轻,轿车近乎空白”的历史。
1987年7月15日,一汽首任厂长饶斌参加一汽解放牌卡车出车30年纪念大会。会上,已是暮年的他激动地说:“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第三次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去实现我们中国几代汽车人的轿车梦!”说完,他的泪水潸然而下。十几天后,他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74岁。
饶斌口中的“第三次创业”,就是一汽实现“上轿车、轻型车”的过程。
为了选择优秀合作伙伴和产品,一汽提出了“从中高级轿车起步,向下发展,依托老厂,轻轿结合,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发展战略设想,对世界上6个国家22个车型进行反复对比,与正在欧洲市场谋求全面复兴的奥迪走到了一起。
1988年,一汽与奥迪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拉开奥迪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标准的高档车技术转让合同,它深刻影响了中国轿车市场的发展,从此开启了中国高档车合资企业的先河。
1989年,3万辆奥迪先导工程起步,吉林省再次成为汽车产业的焦点。1990年4月,第一辆乳白色的奥迪轿车带着一汽发展我国轿车事业的雄心驶下了装配线,一汽人三年前发出的第一个宣言——从“中高级轿车起步”,从此开始变为现实。
1991年2月,一汽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建立15万辆轿车生产基地,一汽-大众公司随之成立。这个总投资111.3亿元,年产15万辆的普及型轿车项目,成为一场与时间的角逐。为给项目提供重点支持,吉林省将15万辆轿车工程列为省一号工程,成立了由省市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定期到现场办公,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994年8月,一汽-大众公司15万辆轿车项目总装车间首先建成投产。1995年底,冲压、焊装、涂装车间相继建成。1996年4月30日和7月10日,传动器和发动机两个关键车间建成投产,历时近5年,项目建设工程终于全面完成,成为一汽轿车发展史上的耀眼篇章。
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大力支持下,一汽先后建设了一汽轿车、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等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形成了商用车、乘用车并举的产品格局,实现中国轿车工业的大跨越,开始与国际接轨。
自主研发完成换型改造、成为合资合作的开拓者,让一汽和中国汽车工业快速缩短与世界先进的差距,向现代型汽车企业转变,也让“改革”和“创新”成为一汽新的发展基因,为回归自主创新、振兴民族汽车品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记者手记:
改革开放,为一汽带来了新的发展基因:“改革”与“创新”。
当国门打开,直面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的巨大差距,一汽迎难而上,开始了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在自立自强的同时,他们将国外的先进经验消化吸收、夯实基础,不仅实现了换型改造,也迎来了中国轿车崛起的收获季节。
与此同时,一汽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先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合资合作不仅丰富了一汽产品线,扩大了我国汽车市场,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近距离向优秀企业学习管理、学习技术、培养人才,在学习中消化、在吸收中创新,加快了融入世界汽车发展的步伐,把世界汽车百年发展的厚重积累,转化为对一汽自主创新的强大支撑。
沧桑巨变的中国一汽,是改革开放40余年中欣欣向荣的中国汽车产业的有机组成、坚强推动。在奋斗中接续传承,在发展中孕育新变,这正是一汽能够不断应对新挑战、赢得新机遇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