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陪你聊光影|中华古韵美传承,养眼润心树自信——光影非遗之电视剧篇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璐   更新时间:2023-07-10 21:17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最近小马所在的城市长春可真是太热闹了,前有“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长春动植物园的西游主题乐园火爆全网,这不7月7日至11日,第五届吉林非遗节又如火如荼地开起来了,来自吉林省各地的50个非遗传统工艺、传统美术项目,百余位非遗传承人,500余种非遗产品聚集春城,通过展示展售的多种形式向广大百姓传播着那些跨越时空、惊艳岁月的非遗之美。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不断破圈,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讨论热点。越来越多的影视剧选择与非遗“牵手”,将非遗搬上荧幕。从《后浪》中的中医文化到《当家主母》中的缂丝,到《如懿传》中的点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建盏、《清平乐》中的风筝、《琅琊榜》中的漆艺,再到《塞上风云记》中的九曲黄河灯阵等……绚丽多彩的非遗赋予了影视剧浓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也让非遗在传承中历久弥新。

历经沧桑岁月的非遗文化愈发在人们心中熠熠生辉。其内在永恒的价值是这类剧集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近期,小马将汇总影视、综艺和纪录片中的经典段落,跟大家分享和推荐一波独属于非遗的高光时刻,跟随小马的文字,为光影里中华文化的古韵之美惊艳自豪吧!

收视口碑双丰收的热播剧《梦华录》以北宋年间为故事背景创作,宋代饮茶之风盛行,斗茶也成了一种流行活动。第一集中,刘亦菲饰演的赵盼儿一亮相,就秀出“茶百戏”引来众人围观。这种加入热水的动作被称为“点”,“点茶”因此得名。

该技艺在2019年被列为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剧中对“点茶”进行了细致设计,“碾茶、热盏、击拂、水痕”一一呈现。据了解,剧组在筹备期间专门请来了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老师给全剧组讲课,希望借赵盼儿之手展示中国传统非遗“茶百戏”的韵味。

电视剧《正好遇见你》,就是一部聚焦非遗题材的作品。片中虚构了一档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以节目组的日常故事串联起对花丝镶嵌、缂丝、沪式旗袍、玉雕、陶瓷、古典舞、敦煌舞、京剧、木版水印、钟表修复、漆器、戏服制作等十几种非遗技艺的深度挖掘,融合了综艺、纪录片等节目形态,削弱了科普知识的严肃氛围。

该剧的呈现颇有一番戏中戏的滋味,带给观众全新的观察视角和对话结构,在制作人、观众、传承者的视角里不断切换,在新鲜感与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感知,从而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刻。

近期完结的剧集《后浪》也掀起了不小热度,该剧以清新幽默的叙事风格,不仅弥补了近年来中医题材电视剧的空白,同时也将传统文化、生活哲理和时代传承有机结合起来。不过,该剧的众多讨论声中也确实存在一些质疑之声:剧情跳脱、不合常理,科普知识浅薄不及观众认知等。

当然,《后浪》在承受非议的同时也为此类剧集带来了全新的青春化的表达方式,吸引了一批青年观众,在创作中试图用新的视角表达对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在准确的基础之上,与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用云淡风轻的手法呈现中医的整个诊疗过程。

电视剧《传家》则将曾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海派旗袍”定为女性角色的主要衣饰。片中的年代背景,设置为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旗袍也是在这一期间完成了从传统的满族式旗袍到现代时装的蜕变,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的具体符号。值得一提的是,20年代,30年代,40年代,每段时期的旗袍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观众们可以在欣赏旗袍之美的同时,了解到旗袍在不同年代展现出的独特风格。

电视剧《芝麻胡同》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在酱菜铺布置上下了一番功夫,还对古法酱菜的一整套工艺都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考察,力求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导演刘家成为了将这门技艺完整的呈现在观众眼前,深入老字号酱菜厂了解制作工艺,还选用了真正的老字号酱菜做为剧中道具,既是对展现非遗文化的尊重,也能从细节处让主创们更快、更深入地了解酱菜文化、走进角色。主演何冰更是在剧中亲自上阵打耙做酱,向非遗文化致敬。而在做酱菜的过程中,严家众人的感情也犹如被酱味浸润,越发的醇厚,看似普通的酱菜映衬出生活里的情与义。

电视剧《一代匠师》则关注到福建仙作木雕工艺的几百年传承和发展,以20世纪上半叶为视点,深度诠释工匠精神。片中的“六合堂”从明朝起传承数百年,一代代匠师用心血写就了《六合珍谱》。新一代传人廖晞这样动情昭告心迹:“我希望普天下所有匠人,能够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流派,能够相互钻研,相互学习,共同雕出可以流传百世的雕件。”在激荡的时代风云当中,坚守和传承,是何等艰巨,何等可贵!

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让观众对充满民族特色和匠人精神的白族扎染、白族刺绣和木雕心向往之,剧中角色对非遗的关注更是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点赞。除了展现非遗工艺,探讨非遗传承的困境,片中还讲述了时下非遗引发的电商经济和旅游打卡热潮。今年年初,《纽约时报》发布文章推荐2023年优秀国际剧目,《去有风的地方》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电视剧。非遗成为了影视创作的“流量密码”,影视作品也助力小众非遗为大众知晓。

……

小马说:

近年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升到了国家层面高度——2025年前要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并号召各界要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讲好中国故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结合起来。

也正因紧扣时代脉搏,越来越多的国产影视剧开始有意识地将承载着中华美学精神的非遗元素植入创作,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生地所承载的风土人情融入剧情内容。随着国产影视剧“非遗热”持续升温,一种前所未有的“双向奔赴”状态正在形成——影视剧的文化内涵得到提升,题材类型不断拓展;非遗的受众人群也更为扩大,经济效应相应提升,赋予从业者坚守的动力。如何在非遗和观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打造观众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这是影视行业的创作者们选择非遗题材为创作方向的初心,也是作品的内在价值所在。

不过,需要警醒的是,当非遗题材影视作品成为传播非遗文化的一环时,如何打造真传承,而非只是套一个“非遗”的空壳,应该说是创作者们需要认真对待且深刻思考的重要前提!同时,如何更好地通过青春化的表达、创新视角的观察吸引青年受众,提高观众对于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且平衡剧集本身的商业性与文化性,也是创作者们日后需要时刻清晰认知和深耕钻研的努力方向所在了。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璐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