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环境 抓项目 强信心 开新局|农牧业大县的“追风”之路——通榆县打造区域强县纪实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杨悦   更新时间:2023-06-29 07:21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近年来,通榆县大力发展辣椒产业,通过市场调节、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形成了集辣椒苗培育、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辣椒全产业链,走出了一条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图为通榆县天意集团330亩辣椒种植基地的农民正在栽种辣椒苗。 本报记者 张野 摄 (资料图片)

夏访通榆,东风正劲。

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陲的通榆县早年靠农牧业“起家”,面对“大资源、小产业”“大农业、小工业”的困局,通榆县提出:将发展工业作为强县“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上项目,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上富裕之路。

思路既定,如何发展?通榆将眼光落在了“风”上。

白城风大,通榆尤剧。俗话说,“谁家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可通榆的钱是。

作为我省西部的“风口”,通榆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省1/3。乘势而上,大力发展“风”“光”等新能源产业,这座吉林西部的塞外小城已成为国内外众多“风家”的必争之地。

向风而行,优质资源就地生“金”

采访新能源产业发展,记者已到访通榆数次。

此次驱车而入,遍布原野的白色风车仍然颇为显眼。

伴着熟悉的大风,记者在通榆县华能十花道风电场看到,110米高的风机叶片飞转,源源不断的电能从这里产生,并通过输电线路送往山东半岛中部。

作为风场的建设者,项目副经理赵广赫骄傲地说:“吉林的‘风’点亮山东的灯,在这里成为了现实!”

在风电场监控室内,几十台风机的运行情况、发电量等参数一目了然。据介绍,该风电场已经实现了“无人值守”——每天由机器人定时巡查发电设备运行情况,并可通过手机查看风机参数,实现远程操控。

得益于本地风电制造装备运输成本降低且技术常变常新,这几年,该风电场每千瓦的造价成本从1万元下降到5000元。

造价减半的背后,是风电装备制造业靠近客户布局。在距离风电场20多公里的通榆县城区,有一条始建于2013年的“风电大路”。这里是通榆县内最宽的一条道路,也是通榆建设风能产业的“动脉”,三一重能通榆零碳智造产业园就在这条路旁。

三一重能通榆零碳智造产业园外,道路两侧的风机叶片正在装车,整装待发。

来到产业园内,只见主机车间8个工位通力配合,机械手臂上下转动,娴熟地依照程序组装风机部件。

从叶片生产线到风电主机生产线,这里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2021年引进主机,2022年升级主机模块,对设备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产业园通过不断扩建,已具备同时生产风车主机及叶片的能力。”通榆县三一风电装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行政经理陈永春对产业园的生产状态充满信心。

近年来,我省逐步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借东风之势,通榆迎来了发展“黄金期”。

2021年,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全面启动,启动仪式主会场便选在了通榆。作为该工程的“重要单元”,目前,通榆县共有清洁能源项目64个,而到“十四五”末,全县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

产业汇聚,挺起发展的“钢铁脊梁”

产业旺,经济兴。

产业发展,聚则兴,散则衰。

过去,通榆一直被冠以“农牧业大县”,但经济始终薄弱。为达到全面发展这一目标,通榆在发展工业上铆足了劲儿,谋划并打造了五个“百亿产业发展集群”。

前文中提到的“风电大路”,是通榆产业集聚最好的代表。大路两侧汇集了远景、三一、东方电气等多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风机所需的大到主机、塔筒、叶片,小至法兰、箱变、电控,在这里都能找到。

风筒,是风车的根。在吉林通榆天能重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生产部副总经理刘瑞林如常巡视着车间生产运行情况。

作为我省最大的风机塔筒生产制造基地,通榆天能总投资4.5亿元,年可生产风电塔筒20万吨,产值20亿元。

在其隔壁,是年产值25亿元的远景科技集团通榆智能风机装备产业园,通榆天能15%的产量就是供给这家企业。

距通榆天能3公里处,便是我们之前到访的三一重能通榆零碳智造产业园。

“2010年建设厂房时,这条街上还只有我们一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路也没有现在这么宽敞,如今落户企业越来越多。过不了多久公司生产所需零部件都可以实现本地化供应,生产成本会大幅降低。”在通榆土生土长的陈永春,见证了家乡风电产业的发展。

延链、补链、强链,通榆的“钢铁脊梁”日益坚挺。

“前有国家‘双碳’战略,后有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全面建设,目前,‘风电大路’沿线企业已增至25家。”通榆县项目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产业链不断延长和完善促使各家企业资源互补、联动发展。

同样在逐步完善的还有以“牧原”为龙头的生猪屠宰肉食品加工百亿产业集群。

在通榆牧原农牧有限公司胴体屠宰线上,生产机器不停转动,一头头已屠宰的生猪通过传送带被送到各个点位,工人们熟练地进行着去内脏等工序。

据了解,通榆牧原肉食400万生猪屠宰顺利投产后,为下游深加工提供材料:猪小肠提取肝素钠、预制菜、熟食加工等产业不断延伸,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

对于这个“延伸型、裂变型、会下蛋型”的项目,通榆围绕生猪屠宰所产生的产品延伸招商,既可以提高生猪屠宰加工的附加值,又可以有效应对生猪价格波动对产业的影响。

扎根农牧,迎新不忘“老本行”

追求多角度全面发展的同时,通榆不忘自身的“老本行”农牧业。

伴随着机声隆隆,多台辣椒机正在进行辣椒苗的取苗、投苗等程序,几辆农用车正在拉水、运苗、扶土……

5月,正值农作物播种期,在通榆县新华镇桑树村330亩辣椒种植基地里,通榆县天意集团雇佣的300多名农民正在配合机器栽种辣椒苗。

此后,经过90天的悉心培育,火红的辣椒将迎来收获期。

作为当地最大的辣椒深加工企业,通过订单种植、深加工、出口贸易,带动通榆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

2022年,企业出口额突破2亿元,今年已经接到辣椒产品出口订单超过600吨。

同样是辣椒,为什么通榆的如此受欢迎?

“盐碱地、风沙大,产出的辣椒颜色鲜亮、味道好。”集团部门经理陈伟道出了其中缘由。

好产品赢来了好口碑,这几天,通榆县天意集团董事长于海娟又带着各部门负责人开始研究东南亚的出口订单。

“我们已经准备了42吨压缩包装的辣椒,够两批出口订单的,东南亚的辣椒订单没问题了。”

于海娟的底气,来自于通榆县委、县政府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持续投入。2022年,通榆专门拿出5000万元资金,对种植辣椒的农户进行补贴,而今年,这个力度由每平方米补助1.5元提升到了2元。

火红的产业映衬火红的生活,通榆力争在5年内推广辣椒产业实现百万亩。

然而,现代农业,光靠好的资源显然不够。硬件足,软件也要硬,向科学技术要产量,是通榆“新农人”的新追求。

“这株有3展叶,3至5展叶时是安全期,作物免疫力强,可以进行化学除草。”初夏午后,位于通榆县向海乡复兴村的农夫大田合作社里,中科院作物科学所研究生张新龙和他的伙伴们正在一垄垄观察玉米长势,以便指导社员们科学种植,提高产量。

依托科研力量介入,2022年,合作社种植的2.4万亩玉米,领跑全县玉米最高单产水平,较周边农户种植模式增产达700万斤。

喜人的产量,是通榆县实施“10亿斤玉米增产工程”的成果。该县依托科技院校技术作支撑,通过构建“县乡村农”四级联动体系,引导农民改变过去粗放的种粮习惯,用“良种+良法”实现科学种粮,提高玉米产量。

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东北地区最优质的内陆风场、湿地风光秀美怡人……深挖自身优势,通榆经济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度、高质量。

搭乘“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等全省重点工程的东风,通榆未来可期。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杨悦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