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走千村|村里名人“老任头”

  更新时间:2023-06-21 19:15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老任头”是个响当当的有机大米品牌。老任头是个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人们以为“老任头”的“一夜成名”是因为那片稻田地里到处是新科技。而老任头却说:“我有今天,要感谢我的‘忘年交’。”

老任头叫任志国,今年72岁,是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这是我们的智能育苗大棚,智能化设备控制温度和湿度,自动喷淋可以24小时浇水,育好的秧苗可以通过插秧机直接插进田里。”6月21日,任志国带着记者走向水稻田时,正路过一片温室大棚,老任头骄傲地向记者介绍。

“我们的主要科技来源是吉林省农科院,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我们近几年应用了单棵插秧、侧深施肥、秸秆还田等十余项科技种田技术……”老任头的水稻田里,稻苗格外茁壮,他站在田梗上指着那些稻苗高兴地说。

“这是5G技术的应用,你看,这是视频监控设备,这是气象监测设备。我们运用5G技术监测粮食生产的全过程。只要打开手机软件,稻田气象信息、稻田画面实时展示在手机上。”老任头说着,便掏出了手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稻田的温度、湿度、降雨量、风速。“用5G都能监测,每个田间角落都能看到。连预警也有,就像是天气预报,及时提醒我们。”老任头说。

老任头走过一条水渠时,话锋突然一转:“你采访过马巍吗?你应该采访采访他。他是我们种粮大户的主心骨儿啊。每年春天,我都要等着他来看看,我们才敢育苗,我们太依赖他了。”

老任头说的马巍是吉林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他驻扎在镇赉县已经有9个年头了,镇赉县的水稻大户没有不认识马巍的。

讲起马巍的故事,老任头的话多了起来。

“有一年,我们的水稻遭了虫害,卖农药的来看,说一亩地要2000元的药才能保住产量。后来我们找了马巍,马巍‘对症下药’,一亩地花了不到20元钱,一点没影响产量……”

“有一年马巍发烧了,正赶上田间管理的关键期,他带病下地,结果病情加重,两顿没吃饭。我真心疼啊,赶紧带他到村医那打针。又去小卖店买小食品,把整个小卖店的小食品都快卖空了。我就想,只要他能吃点,我都给他买回去。小卖店老板问,是不是我孙子来了。我说是比亲儿子、比亲孙子还亲的马巍病了……”

“马巍一年得有200多天在村里,他家里有俩孩子呢,不容易!没有马巍,我们村的水稻就没有今天……”

老任头说的马巍,并不仅仅是一个马巍,吉林省农科院从1988年便派驻水稻专家在镇赉县的盐碱地上研究和应用“以稻治碱”,镇赉县从前没有水稻,现在变成了吉林省水稻产量第一大县,35年来,一共有三代水稻专家扎根镇赉县这片土地上,而马巍仅仅是年轻一代水稻专家的一个代表。

“要问我们和马巍的关系?我一下还表达不好。那就是比亲人还亲很多的‘忘年交’!”老任头说。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翠翠/文 潘晟昱/摄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