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走千村|辞去“事业编”,小夫妻进村种稻

  更新时间:2023-06-12 17:10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看到盐碱地种稻的前景,去年,我和爱人辞去工作,来和老爸一起种稻……”6月12日,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建平乡丽华家庭农场稻田里,无人机正在喷洒有机肥。毛印华的儿子“小毛”边操控无人机,边对记者说。

“现在种田都用上高科技了,一家人种200公顷水田,一点没问题。”丽华家庭农场负责人毛印华正将一桶桶螃蟹苗放进稻田。他告诉记者,从育苗到插秧再到收获,所有种植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农场拥有各种农机近50台套。

看着眼前绿油油的水稻,很难想象,这一片绿意之下,曾经竟是一片盐碱地。2015年,毛印华承包了150公顷盐碱地要改造成农田。但因为缺乏技术,水稻产量很低,前3年赔了300多万元。家人们都反对他继续在这里种稻。毛印华十分坚决,执意要再试试。为了不再赔钱,毛印华找来了吉林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专家们先是教他改良盐碱地的方法,又为他提供了耐盐碱的稻种,又定期来指导他的田间管理,很快,毛印华便摸到了在盐碱地上种水稻的门道,从第四年开始,毛印华的水稻田再也没赔钱。

“去年,我这里1公顷能产出8000公斤粮食,赚了60多万元。”毛印华说。

毛印华的儿子“小毛”起初并不同意父亲背井离乡来到建平乡种水稻,但始终执拗不过父亲。渐渐地,随着对水稻产业的了解,以及对盐碱地种稻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小毛”不再反对父亲,工作之余还经常来地里帮忙。

2022年,“小毛”和妻子商量,干脆辞职来帮助父亲种水稻。

“小毛”和妻子都是“事业编”,辞职有些可惜,但想想父亲年纪渐渐大了,农业又很有发展前景,二人商量了几天后,便毅然来到了农场。

“种地虽然辛苦,但每年秋天看到那金灿灿的水稻,看到丰收的样子,真是太开心了。我们夫妻会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做下去。”毛印华的儿子“小毛”说。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翠翠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