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笔记丨正是春蚕眠起时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博   更新时间:2023-06-09 13:41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眼下,东辽县的春蚕养殖季已经进入收获“倒计时”。作为东辽县优势特色产业、生态农业之一的“东辽柞蚕”,已有近百年的养殖历史。

5月23日上午,记者在老营村见到了东辽县柞蚕协会理事长佘乐斌,39岁的他已是有着三代传承经验的“老蚕农”,他经营的育财蚕业服务有限公司在当地带动100余人就业,为农民增加收入30万元,更是辐射黑吉辽蚕农200多户。

“现在厂房没几个人,等到割茧才是最忙的时候,要雇80到100个人帮着忙活,到时这院子就热闹起来了。”佘乐斌说,“我们公司主要就是放养春秋两季蚕种和加工茧,东辽这边自放养的蚕场大约有3块,省外还有几十块蚕场。”佘乐斌的公司每年产柞蚕种1500斤,年加工蚕蛹10万斤,年产值达500万元。

目前,东辽县现有晨丰园艺特产有限公司为龙头的9家柞蚕育种场,年繁育柞蚕种茧约10万公斤,产值约1000万元,除供应本县的蚕业生产用种外,还销往辽宁、黑龙江、内蒙古、以及吉林省其他地区的各蚕区。

5月28日,记者见证了东辽春蚕养殖季的第一次大规模“移蚕”。早上,在平岗镇共安村的山包上,蚕农们用剪刀将柞树枝剪下收进挎筐,再由工人将挎筐用摩托运到另一片柞树林。这里的蚕种就是由佘乐斌公司供应的。

“现在已经‘三眠’起了,再有15天就能卧茧了。”负责蚕场的刘海涛告诉记者,刘师傅的蚕场有200亩左右,投放了13斤蚕种,一个月来,他天天守在山上,只盼着这季春蚕出个好收成。“一个茧蛹能卖8毛到1块,到时得看市场价啥样,咱这销路肯定是没问题,收购的人多,卖是不成问题的!”刘海涛说。

小柞蚕带动大产业。近几年来,东辽县大力发展柞蚕养殖效应,用现代化农业理念来优化资源配置,由单一的纺织工业原料、餐桌菜肴向服装、医药、保健、食品、生防、化工、美容、旅游等诸多领域延伸,不断深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实现柞蚕产业向纵深发展、形成柞蚕全产业链发展布局。

在东辽县辽河源镇居安村的辽河源柞蚕生态产业园,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柞树林里驱鸟器鸣叫声此起彼伏,平整的路径,规范的排水沟,新的管护作业房,实现监控全覆盖、气象监测全覆盖、封闭围合管理全覆盖。

记者看到,这里的柞树林里还种植了西红柿和元宝枫等经济作物,空间利用得更好。在山坡上的彩钢房里,5万枚蚕茧用线整齐地挂在房间里,几只破茧的大蚕蛾正静静地趴在那里舒展羽翅。工人熟练地挑选出雄蚕蛾,将它放进准备好的大酒桶里。据工人介绍,像这样的酒桶,在另一个库房里现已存了几百桶。

据该产业园的副总经理史坤介绍,园区主要分为三个板块,有种植板块、加工板块和文旅板块。加工板块目前的重点是柞蚕产品研发中心和雄蚕蛾保健酒生产。目前,厂房和配套用房已经建成1300平方米,其中包括专家工作室,研发用实验室、化验室、孵化室、菌培养车间,恒温库、冷库、成品库、原料库,生产设备已经安装调试完成,正在试生产。雄蚕蛾保健酒加工能力为100吨,产值可达3000万-5000万元。未来,园区还计划建设柞蚕农耕文旅产业园区。现在,园区具备柞蚕放养条件的地块为1300亩,年产大茧近百吨,产值600万左右。

小柞蚕拥有大未来。2022年10月1日,《辽源市柞蚕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实施,使东辽县柞蚕全产业链条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使用、保护,走上了法治化轨道,为东辽县的柞蚕全产业链条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的4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东辽柞蚕”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这一认证也为柞蚕养殖注入了新活力,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未来,东辽县委、县政府还将不断加大政策、资金力度,扶持柞蚕育种场改造,从设备,人才、到优质培育,把柞蚕养殖加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为东辽柞蚕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广阔的产品开发空间和市场空间。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将打造柞蚕产业生态发展、优质高产、产品转型、富县裕民、服务社会的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柞蚕产业生态化、智慧化、商品化的经济综合发展新思路,围绕柞蚕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全产业链谋划,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东辽县园艺特产局局长周祥军信心满满。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董博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