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笔记丨大山里的“三峡”

  更新时间:2023-05-28 08:42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5月19日,天气晴好。一大早,记者就驱车赶往吉林蛟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工地。

这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是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基地项目,也是“山水蓄能三峡”工程的标志性项目,总投资近70亿元。它是蛟河市工业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支撑拉动作用最强的“一号工程”。自从项目开工,记者就一直在关注。眼下又到了施工的黄金季节,那儿的施工难度如何?进展是否顺利?当得知项目已进入基建施工的关键阶段,可以深入现场采访了,记者决定前去一探究竟。

穿过蜿蜒流淌的琵河,接近项目地了,山路变得陡峭崎岖,不时有满载砂石的重型卡车轰鸣而过。抵达施工现场后,公司工程部专责代佳宇让记者戴上一顶崭新的安全帽,随后向记者引荐了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蛟河项目部工程部部长张正梁。此时,大山深处传来一声巨响,代佳宇说那是工地现场施工爆破发出的声音。

张正梁带记者来到一处视野开阔的山口,指着一个大洞口说:“这就是由我们承建的通风洞,它将为后期建造的厂房提供通风。整个隧道全长为1236米,现有施工人员380人,挖掘机等重型机械60余台,实行三班倒,每天24小时不停作业。我们的目标是在年底前全面贯通隧道,为明年设施进场创造条件。同时,上下库连接公路也正抓紧施工,确保年底前具备全线通车条件。”

来到洞口,记者看见洞口足有两层楼高。走进洞里,马上感觉凉爽了许多。张正梁说:“洞口那个巨大的圆筒,就是风机。隧道作业属于有限空间作业,按要求必须有足够的通风。”记者看到,巨大风机连着一根长龙般的粗大软管,一直接到作业面附近,作业时不间断地送风,确保隧道里安全施工。

施工人员介绍,洞内施工是先爆破,后排险。如果围岩不稳定,就要用钻孔打锚杆支护来固定岩石,再喷混凝土。支护完成后,才能用挖掘机挖掘岩石渣,再用卡车运到洞外。

午后来,记者又来到另外一处正在施工的交通洞。这个洞口的外沿儿有一圈加固钢支撑,还喷了大面积的混凝土。洞口往上,露土的部分都被绿色的施工网覆盖着。

张正梁说,抽水蓄能电站的主厂房为七层,交通洞直达厂房的第三到第四层。“这个交通洞是将来供大型交通工具运输设备进出厂房的,洞长1713米,目前计划一天两个循环,每个循环进尺三米。”工程建设安全第一,为此,他们成立了安全监督小组,对整个工地实行24小时监管,确保施工安全。

据了解,抽水蓄能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储能方式,是电力系统绿色低碳清洁灵活调节电源。电站建成后,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充电宝”,既可以储存电,也可以释放电。电站将以500千伏线路接入吉林电网,投入运行后主要承担电网调峰、填谷、储能、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等任务,可改善吉林和东北电网电源结构,有效缓解吉林电网调峰压力,改善网内火电机组运行条件,提高风电等消纳能力,起到节能减排、优化社会环境效果,对缓解吉林省电网、东北电网调峰矛盾,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质量发挥重要作用。项目预计每年可缴税1.37亿元,直接拉动地方GDP增长,增加电工装备制造业产值,就近提供就业条件等。

生产生活营地现场不同于通风洞等施工现场,这里施工人员多,交叉作业,脚手架上,工人头戴安全帽,身系五点安全带,正紧张忙碌着,地面的钢筋棚里,一些工人正用直螺纹滚丝机加工钢筋。起重班的师傅正配合吊车吊装起成捆的钢管……

夕阳西下,记者离开工地,来到附近的琵河村,看见旅馆、饭店一家连着一家,有不少下了班的工友到这儿吃饭,服务员忙前忙后。饭店老板王贵林说:“现在生意可好了,除了当地的,连漂河等周边的乡镇也有人过来租房子,干季节工。以后电站建成了,肯定还会拉动旅游,到那时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

原标题:大山里的“三峡”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