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春光来 无日不趋新 ——吉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述评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于迅来 刘怀 李开宇   更新时间:2023-04-02 08:00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创新对人类社会有多重要?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砥砺前进的不竭动力,是推动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一台蒸汽机,推动工业革命一百年;一台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亲眼目睹了古人的幻想成为现实,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在家可闻天下事,出门日行数千里。这世界变化快,是因为科技创新的脚步已经飞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成为了高频词,同时也显现了核心引擎巨大的推动力,我国步入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快车道。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大力支持相关省份建设创新型省份。

2021年12月15日,吉林在东北率先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12月20日,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组长的创新型省份建设领导小组。12月21日,吉林省委召开了人才工作暨创新型省份建设大会。吉林创新型省份建设脚步急促,但每一步都扎扎实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加紧落实,全盘布局次第展开,产业不断跃升,成果不断涌现。

建设创新型省份一年来,吉林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从顶层设计到措施落实,从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到推动双链融合,从引才育才到打造创新生态,一直疾驰在创新的大道上,努力打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样板,推动老工业基地“蝶变”升级。

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吉林融入建设科技强国主力军的使命责任,是科教大省的担当作为,是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吉林厚积薄发的时代机遇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自觉把吉林全面振兴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谋划和推进,不仅是现实责任,更是政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把“创新”列在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吉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吉林全面振兴擘画了宏伟蓝图、描绘了光明前景、提出了殷切希望。吉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部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深刻认识吉林的省情特点、发展的历史方位、担当的责任使命,充分发挥人文科教大省优势,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创新型省份,下好创新先手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努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吉林路径,努力在东北全面振兴中实现吉林新突破,努力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贡献吉林力量。

建设创新型省份,吉林省有着先天优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王大珩、唐敖庆、蔡镏生、余瑞璜、王湘浩、朱光亚、吴式枢等老一辈科学家来到吉林,吉林的科教事业直接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辆汽车、第一列铁路客车、第一台电磁式电子显微镜、第一架单反相机、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块合成橡胶、第一袋化肥……老一代科学家不仅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更把他们在长期科学实践中锤炼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深深扎根在吉林这块热土上,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吉林科技工作者。目前,吉林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一院三所”为代表的诸多大校大院大所,每10万人口中博士生就超过100人,居全国前列。吉林创新的基因越来越强大,深厚的积淀一直推动着吉林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建设创新型省份,是吉林全面振兴的时代机遇。

创新是推动吉林振兴的第一动力,是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力量,更是破解吉林振兴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创新型省份建设,就是要以深化改革、强化创新为突破口,从根本上破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新兴技术突破、新兴产业壮大和新兴模式引领。吉林,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实力强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吉林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发挥基础实力优势,才能有更高质量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吉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推动新时代科技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航天,吉林为天问、天宫、嫦娥、神舟装上了眼睛,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探地,吉林的万米钻机“地壳一号”成为世界第三个实施万米大陆钻探的神器;地上,长春汽车产业集群进入先进制造业“国家队”,复兴号动车驰骋神州大地。当前,吉林正在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和“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火热推进,“陆上风光三峡”和“山水蓄能三峡”东西呼应,“氢动吉林”崭露头角,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吉林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谋求振兴与创新型省份建设同向同行,此时建设创新型省份,正当其时,正合其势。吉林紧紧抓住这个时代机遇,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努力打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样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建设创新型省份,让吉林在东北取得了首位优势。

创新型省份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显著支撑作用、对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出重要贡献的省份。国家推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一批省份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就是要让这些省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尤其东北全面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吉林在东北率先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就是被赋予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吉林路径的责任,承担了东北全面振兴中率先实现新突破的重任,责任重大,但同时在东北也拥有了率先获得政策支持的首位优势。科技部颁布的《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指引》明确指出,对创新型省份,科技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资源集聚和措施集成,统筹提出系统性的差异化支持措施,对符合条件的重大科研任务、创新基地和研发平台、科技人才、创新政策、改革试点等优先予以倾斜。吉林的首位优势可以得到更有针对性、更具地方特色的国家政策措施支持,将更有利于提升“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更有利于推动发展“六新产业”和建设“四新设施”,更有利于推动“双链”融合产业升级。用好用足政策,就会更充分地发挥吉林的创新优势,真正把政策支持转化为推动吉林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的强大助力。

牢牢牵住“牛鼻子”,全力下好“先手棋”,吉林正以奋进的姿态展现吉林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新作为。

建设创新型省份,就是要锻造“杀手锏”,跑好“接力赛”,突破“点”,连成“线”,铺开“面”,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创新的作用力初始是在“点”上,多是针对一项新技术、一个新成果、一个新产品的科研行为。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企业创新,可能一个小小的点就会成为巨大的阻碍。创新就是要突破这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集中资源力量攻城拔寨。

近年来,吉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措并举,强力推动创新多点开花,在基础研究、成果产出以及技术突破上,花大本钱、下大力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启动首批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一汽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首批实施项目集聚全国44家创新主体825名科研人员联合攻关。新启动了黑土地、梅花鹿、碳纤维、肉牛4个重大科技专项,继续实施核心光电子、新能源高效利用、重大疾病防治3个重大科技专项。同时,积极推动“院士专家工作中心”“科创专员”“科学家工作室”向科研生产一线延伸,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解决实际问题。广大科研人员俯下身子,纷纷瞄准推动发展的重大项目、重要节点,全力出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

多“点”开花固然可喜,但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引擎,引擎是要带动车跑起来的。这就要求每一个引擎都应该发挥“第一动力”的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连成“线”,以创新打通产业链梗阻,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真正实现双链融合,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作为吉林传统优势产业的汽车业,近年来围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开展了大规模科技攻关,长春汽车产业集群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再一次给吉林汽车产业带来新机遇,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的决策部署,立足长春,带动全省,努力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赛道,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向着万亿级规模挺进。吉林全力以赴,推动汽车产业这条“线”连得足够长、足够远。

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上台阶的同时,吉林还以创新大力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长光卫星成立9年来,通过持续创新,卫星重量越来越轻,拍摄精度越来越高,卫星数量越来越多,建成了目前我国最大的商用卫星星座。由“吉林一号”卫星这一个“点”,上下延伸带动了300多家企业,航天航空产业已经成为吉林新兴产业的典范。

几年来,吉林谋划实施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化120万吨乙烯、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正泰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吉电股份绿氢合成氨、“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现在正在全力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农产品生产及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冰雪和避暑休闲生态旅游三个万亿级大产业以及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这一条条“线”纵横交错,产业链条越来越长。

科研成果是“点”,产业是“线”,建设创新型省份就是要扩点成线、拓线成面。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不仅要有点的突破、线的拓展,更要有全面意识。创新型省份建设就要面向全省,要全省发动、全省行动,形成全省创新的格局,才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主旨要义。怎么样才能形成全省创新这个全面的格局呢?吉林把创新型省份建设和“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紧扣“百千万”产业培育工程和“十百千万”企业培育工程,打破区域界线,通过一条条产业链贯通覆盖全省,以一主、双廊、双带、双线、双通道、双基地、双协同把全省各个地区连到一起,发挥各自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由点及线、及面,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格局已经初步展开,但创新没有休止符,创新型省份建设也不会有句号,只有打造出一流的创新生态,创新型省份才能持续释放活力,才能不断发展。

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对人才在创新活动中作用的最好总结。近年来,吉林全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吉林不断创新人才政策,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扎实推进“人才政策3.0版”,持续发力引育高水平人才队伍。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推动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让创新氛围再浓厚、措施再加强、工作再推动。树立大人才观,高质量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样打造一流创新环境。坚持海纳百川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实施高端人才收入倍增计划,打造各类引才聚才活动品牌,引导各类人才扎根吉林、投身振兴大业,营造“远者来、近者悦”的氛围,打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一流创新生态,努力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建设创新型省份,吉林拆除“篱笆墙”,勇闯“无人区”,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的“三级跳”

这是2022年吉林的创新答卷——

吉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列全国第19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十年来增长了15.09个百分点,居东北三省之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由全国第15位提升至第11位,科研物质条件指数由全国第8位提升至第5位,229项创新型省份建设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创新已经成为吉林振兴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征途上,吉林猛踩油门、引擎轰鸣,推动创新这辆“跑车”跑出加速度。

政策措施——就像血液,为创新实践输送充足的养分,打开了体制机制和创新实践的“任督二脉”,让创新充满活力。

一年来,吉林省紧锣密鼓,出台了涉及创新方方面面的政策和推动创新的各项措施——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区域创新发展,创新平台提能扩量,推动产业发展……从整体到局部,从产业到企业,从平台到人才,从项目到资金,全方位,全覆盖,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为创新型省份建设输足了血,加满了油。

创新载体——就像发动机,马力足,动能强,推动创新这辆“跑车”跑得稳,行得远。

科技攻关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就肩负着应对挑战、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任。吉林省的平台建设既有集团攻坚作战,也有小部队灵活出击,既有提供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平台,又有聚焦重大产业的创新平台,还有灵活的科创平台、科创中心,不断打造与创新型省份建设总体目标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这些平台在汽车、化工、农业等传统产业发力的同时,瞄准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发挥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加快建设,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壁垒,深度融合,努力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

全省加速构建协同创新体系,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组织紧密协同,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成立了由中车长客、长光卫星、吉林化纤等龙头企业牵头,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科研资源为依托,以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为支撑的创新联合体。2023年,吉林还将实施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跃升行动,围绕省委、省政府“11+3+2”部署,强化统筹谋划,系统推进第二批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重组建设,力争半导体激光和智能汽车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持续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平台。

据统计,近两年来,已有1205项科技成果在省内落地转化。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投资方式承接科研成果合同金额近10.6亿元,位居全国第10位;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产出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合同金额7.6亿元,位居全国第5位;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合同金额占比达94.3%,居全国第2位。

区域创新——高新区、示范区抢先机、当先锋、打头阵,是创新型省份建设责无旁贷的先行者。

高新区、示范区作为创新高地,集聚了政策、人才、资金、项目资源优势。这些区域的作用就是要以高地为中心,辐射全省、带动全省,形成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发展优势。

作为吉林的创新新高地,长春自创区、农高区“两翼齐飞”。长春自创区“北湖科技城”“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净月科创谷”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孵化载体达到76家,在孵企业达到1918家。长春农高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引进了4个院士团队,创新发展先行突破。同时,我省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持续加快,长春高新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排名第2位,长春、吉林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评价排名中分别上升6位、17位。

产业升级——创新型省份建设,着眼点在创新,落脚点在发展,产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度量衡”。

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数。没有科技创新支撑的产业必定是孱弱的,是行不稳走不远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不断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推动产业领先,推动社会发展。

吉林不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用原创性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驱动产业上台阶。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吉林把创新的引擎开足了马力。

2月21日,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重点项目开工仪式举行。今年,吉林省计划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项目167个,总投资近千亿元,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200亿元,目前已有39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40亿元。这一项目的开工标志着我省汽车产业“万亿级”的发展宏伟蓝图正在向美好现实迈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作为农业大省,2022年,我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农业现代化第一方阵地位更加稳固;作为全国重要的优势肉牛主产区,我省将“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作为富民强省的标志性工程,统筹推进粮食和肉牛产业发展;实施人参产业战略提升以及梅花鹿产业创新重大科技专项,以创新壮大特色产业;中车长客国内首列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营,中国一汽ALL-IN新能源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等八化领域突破334项关键核心技术,吉林长光卫星自主生产的“吉林一号”高分03星“体重”已降至40公斤,是第一代卫星的1/10;2022年,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国家电投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陆上风光三峡”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和正泰光伏项目均百日建成并投产……

继长光卫星率先成为东北第一个独角兽企业后,2022年末,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90亿元估值位列“独角兽”企业榜单第59位,是153户上榜企业中唯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时,也成为榜单内东北地区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2022年,中车长客、长春光华微电子、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通化建新科技有限公司、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作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国内前列的企业,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行列。

今年3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印发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的通知》,吉林省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一汽解放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强大的自主研发体系,打造了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电动化、高品质的技术平台,形成了以长春为总部的“四国九地”全球研发布局;吉林化纤碳纤维、人造丝、腈纶纤维、竹纤维、中医药五大板块齐头并进,业绩齐增,实现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企业共建成投产6条原丝生产线、6条碳化生产线,为我省碳纤维产业发展再添薪火。

仅2022年,吉林全省就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09户。

今天的吉林,是创新的吉林,是活力的吉林,是机遇的吉林。在这片印满奋斗者足迹的热土上,全省上下聚气发力,正奋力谱写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的精彩篇章。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于迅来 刘怀 李开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