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

作者:张宇彤   更新时间:2023-04-01 07:06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明确了全年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其中对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提出明确要求。以县域富民产业为引擎,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进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产业振兴这个重要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只有在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切实做好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和联农带农等工作,发挥好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才能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继而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一要从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角度彰显县域产业位势与特色,处理好县域富民产业与城市产业之间的关系,抓好“一县一业”农村特色产业体系构建,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同、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产业资源整合优化,形成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二要强化龙头带动,在培育更有活力的经营主体上下功夫,持续优化“龙头+配套”“公司+农户”等融通发展的集群组织体系,促进资源集聚共享。三要把产业富民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拿出长短结合、务实管用的硬措施,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经营增效,拓宽农民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建设农业强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脉相承,目标一致、过程统一。要准确理解、科学把握“三农”工作布局,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实绩实效,把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工作着力点放到解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上,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打造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一是完善县乡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域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管理,通过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让城镇各具特色、宜业宜居,更加充满活力。二是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全链条转型升级,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基础上,立足县域内特色资源,做好产业发展的特色文章。如有的县可以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有的县可以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擦亮“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名片;有的县地处边境,要夯实兴边富民基础,持续提升经济贸易、能源利用、资源加工、农业种养等领域对外合作水平,推动跨境运输畅通高效。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健全多元投入机制,鼓励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加大研发投入,以技术创新牵引和催生富民产业优质产品供给。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促进人气集聚、产业兴旺。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壮大满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一方面,着力培养“土秀才”“田专家”等高素质农民,深入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工作,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培育创新型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引进高精尖人才,推动城市人才下乡、科技人才下沉,在医疗保障、职称评审、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好配套支撑,让田园美、山水美、民俗美、生态美的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不断优化政策,让人才成为提升县域富民产业发展质效的澎拜力量,把更多产业发展红利、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作者:张宇彤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