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作者:王 新 杨斯淇   更新时间:2023-03-27 08:52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中医药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弘扬与普及。新征程上,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有着特殊意义。相关院校和机构应发挥专业优势,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知识传播普及推广的过程中,通过大众化、课程化和学科化等务实路径,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聚焦大众化,进一步做好中医药文化的全民普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承至今仍然在使用的古代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弘扬中医药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视察时,走进车间,察看中药制品生产流程,并深刻指出,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这为我们在传承创新发展中壮大中医药产业、护佑人民健康、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彰显中医药应有价值提供了遵循。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律、规划,中医药迎来了发展的好时光,这一领域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在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屡结硕果,中医药为民惠民举措深入人心,全程深度参与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守护。面向未来,要始终不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切实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推进继承创新,完善符合中医药发展特点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持续面向大众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使其深入到千家万户,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聚焦课程化,进一步做好学校课程教育。教育是弘扬中医药文化重要而基础的路径。教育的重点在学校,学校教育的载体和依托是课程,这要求我们抓紧抓实抓细中医药文化课程建设。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抓好课程建设,使中小学生从小接触中医药文化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理念。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涉及多项中医药内容,细化相关要求。如,要求科学学科选取科学故事、时令节气、古代工程、技术发明、传统医药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初中阶段的生命科学领域,介绍我国古代医学的针灸等主要成就,介绍我国古代传染病预防与治疗方面的科技成就等,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生物学概念和思想方法,了解我国古人智慧,感受古人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再如,要求历史学科初中阶段,介绍中医的代表人物和成就,使学生认识中医在救死扶伤、强身健体方面的作用,学习医者的仁爱之心,高中阶段介绍中医经典名著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认识中医蕴含的整体系统思维、天人和谐等思想。又如,要求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教材呈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等内容,小学阶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游戏、武术、跳绳、传统健身功法等,体验运动乐趣,并对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纳入健康教育等工作作出部署。二是在高校抓好中医药文化教育普及。通过思政、体育、艺术、劳动等公共课程普及中医药文化常识,在通识类课程上设置专题,实现较为系统的而非零散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对于临床专业学生,以中医药文化课强化其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对于中医专业学生则应更加明确以中医药文化的深入学习奠定中医思维。三是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彰显中医药文化价值。通过全媒体公益讲座、慕课、社区体验等形式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提升全社会中医药文化教育质效。

聚焦学科化,做好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工作。人才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关键,中医人才的中医思维要建立在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之上。经过多年发展,中医文化学作为研究中医药学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在中医文化资源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形成了鲜明学科特色、文化基础及方法论研究、传承研究、传播研究、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等学术方向,拥有众多中医文化学硕士与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协同创新团队等,成为培养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下一步,相关高校、专业和教学团队应共同发力,推动学科内涵、研究成果、学科队伍、学科建制等更好适应新征程需要,做好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中医药师承教育等方面的文化支撑,更好满足党和国家对中医文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者:王 新 杨斯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