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环境 抓项目 强信心 开新局丨​满眼风光入画来——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系列报道之五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李亚东 孟凡明   更新时间:2023-03-03 08:41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广袤松辽大地,创新大潮奔涌。

长春、吉林两个创新型城市引领作用突出,长吉图创新隆起带初现,三地R&D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成交额分别占全省94.28%、91.5%、91.1%、95.74%;

自创区、农高区“两翼齐飞”,长春自创区“北湖科技城”“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净月科创谷”加快建设,长春农高区引入4个院士团队,创新发展先行突破;

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长春高新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排名第二位,长春、吉林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评价排名中分别上升6位、17位……

获批创新型省份建设短短一年多时间,我省以创新型省份建设统筹区域创新,推动创新格局从“争相进步”到“梯度发展”,呈现首位城市带动创新、周边城市跟随创新的“百舸争流”态势,区域创新高地活力奔涌,辐射带动全域创新实现了新突破。

政策扶持 厚植发展优势

作为东北地区第2个获批的国家自创区,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2年4月7日获批,8月24日正式启动建设,之后,我省印发施行了《关于支持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区域开放合作、强化创新要素保障6个方面实施30条具体举措,支持自创区发展。

政策实施半年多来,自创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孵化载体达到76家,在孵企业达到1918家,真正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落户于长春自创区的吉林青年创业园,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云图信息公司入驻园区以来,已从最初不到30人发展到现在80多名员工;长春北湖科技园完善“金融超市”“金融管家”“区域股权市场”等服务,目前,区内企业已经达到700多家。

人才和企业规模的增长,除了专业上不断耕耘带来的吸引力,更离不开政策扶持的助力。

无独有偶,与自创区同样重要的重大载体,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后,我省也立即出台了《关于支持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真金白银支持农高区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引领高地、现代农业科技对外开放高地。

在政策加持下,目前,长春农高区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引进了4个院士团队。

两大《意见》带动了全省各领域创新专项政策的频繁出台,为区域创新加码。

编制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实施方案,《长春市科技创新条例》《吉林市创新创业高地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加快医药强州建设促进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2-2025)》实施;

发布《吉林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2022年版)》,强化高质量发展和开放发展目标导向,推动高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制定《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发展规划》《吉林省“十四五”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用好、用足、用活省级政策,配套制定本级政策,以政策效应吸引产业集群、人才集聚。

以吉林高新区为例,2022年就争取省级科技扶持资金790.7万元。协助20户企业享受免申即享的省级R&D投入补助政策,推进中科博能碳纤维氢气罐研发项目以“揭榜挂帅”方式获得省碳纤维重大科技专项支持250万元。

政策“向实”,发展“向上”。创新型省份建设政策组合拳充分发挥叠加效应,为区域创新平台和载体厚植了发展优势。

率先突破 激发全域活力

近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长春在参加排名的97个地级和副省级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再上升,位列第23位。

这是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加速推进、创新能力竞相提升的又一个缩影。

区域创新,驱动全域。

自创区、农高区、高新区……从诞生那天起,创新基因就深植于发展的血脉之中。科技创新资源在这里不断汇聚,推进和带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新突破,重任在肩,必须一马当先。

抓主体,推进企业成长。长春农高区引进一批国际化、国内一流种业新型研发企业;长春高新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深度实施创新主体“双倍增”工程,精准助力企业高速成长;通化医药高新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

抓根本,推进人才集聚。长春自创区实施“长白慧谷”“贤聚净月”引才计划,兑现人才激励资金超过1亿元;长春农高区吸引集聚院士专家团队,支持建设院士创新平台,深化与院士的产业合作;长春高新区在东北率先启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七项外籍人才出入境优惠政策。

抓载体,推进平台建设。长春农高区突出种业优先,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立院士(专家)工作中心、中国春玉米创新中心、区域种植基地、国际种业研发中心;通化医药高新区整合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目前各类平台和载体发展到67个。

抓产业,推进结构升级。长春高新区打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主导产业,长春净月高新区打造影视文旅、数字经济、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吉林高新区打造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力电子、医药大健康主导产业,通化医药高新区打造医药健康主导产业,产业格局日渐明朗。

抓招商,推进项目落位。长春农高区开展10余次“走出去”招商以及系列岭城行活动,洽谈项目100多个,签约12个;吉林高新区开展线上线下招商引资活动230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4.8亿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破常规、优化重组,敢闯新路;打开缺口、超过自我,开创新局。

扎实的举措,蹚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发展道路,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时代课题做出了有力回应。

集聚发力 创新成果丰硕

当先锋,打头阵。在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进程中,物力、人力、资金、政策等各类资源高度集聚的自创区、农高区、高新区,共聚创新力,同下“一盘棋”。

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引领,自创区、农高区、高新区等创新载体积极补短板,拉长板,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让更多的创新活水充分涌流,让更多创新成果充分涌现。

同向发力,发展向好,贡献巨大。一个个科技创新巨头企业在这里成长,一个个源头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播撒,一个个产学研融合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无中生有”,蓬勃生长。

……

2022年的成绩单,生动、亮眼,成为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活力澎湃的真实写照。

统筹推进,我省区域创新体系正加速形成。

吉林,是老工业基地,更是农业大省,以玉米为主题建设长春农高区获批不到一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肉牛良种繁育融合示范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已具雏形。

几个月时间里,农高区与中科院等15个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重点项目6个,引进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一县一业”专家组等5个一流人才团队,柔性引进科技人才67人,引进先正达、隆平高科等一批国际化、国内一流种业新型研发企业,落地4个国家和省级重点科研课题30个科研项目……

在长春自创区,前瞻布局重大科研设施和战略载体,集聚了全省50%以上各类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资源,培育了“吉林一号”、金赛重组人生长素等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围绕“1+6”主导产业,高标准建设药谷、光谷、数谷、新材料基地、文旅影视基地“三谷两基地”,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医药企业400多家,产值规模超过260亿元,长光卫星成为东北首个独角兽企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省各大高新区创新发展风起潮涌,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大展作为。

在全国高新区评价排名中上升17位的吉林高新区,将建设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引入2个国家级课题、50项以上核心专利技术。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户,科技型中小企业65户,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户。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2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6个。2022年全区R&D经费投入同比增长97.1%,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提升21位。

作为全省重点打造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长春市汽车集群”也于去年被列入了第三轮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国家队”名单。以长春汽开区为核心的长春国际汽车城,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

获评“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汽开区,将利用3至5年,打造一个贸易产业链完善、服务功能齐全、产业集聚度高、市场环境优良、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万亿级汽车高质量发展标识地。

质量更高,实力更强,活力更足。

创新,驱动吉林。创新,改变吉林。

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吉林省,必将交出更为精彩的答卷!

记者手记: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根本在于创新。

如今,创新,已经成为我省各地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一年间,我省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引领,不断优化区域创新布局,通过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了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不断崛起。

自创区、农高区、高新区等率先迈开一步,在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中敢为善为勇挑大梁,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突破、率先”的号角更加嘹亮。

相信,通过厚积薄发,持之以恒,接续推进,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李亚东 孟凡明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