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解疑释惑鼓舞斗志——吉林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专家学者发言摘编

  更新时间:2022-12-02 08:02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孙正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 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一系列重大的时代课题,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文明形态变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时代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任何时代性的重大现实问题,都蕴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面向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深刻地揭示“现代化”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特别是从“大历史观”上阐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现实基础、创新实践和理论创造,以及社会理想和世界意义,从理论上回应和回答人们最为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什么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什么必须致力于“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什么必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什么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什么具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的关乎人类未来的世界历史意义,怎样引领了“文明形态变革”和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潮流? 这就要求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以理论思维的洞察力捕捉、发现和提出重大现实问题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从理论上赋予 “中国式现代化”以更为坚实和充满活力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对“新时代”的时代内涵作出具有学理性的理论概括,对其伟大实践作出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升华,对其发展理念作出深度的理论阐释,对其文明内涵作出具有引领性的理论论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当代人类所面对的具有时代性的重大现实问题,筛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这些重大现实问题所蕴含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为解决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提供具有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的理念和思想,这是“面向时代”和“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坚实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从时代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中捕捉和把握其蕴含的重大理论问题。在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仅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而且赋予“我们的时代”以新的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从时代的和世界的视野看,当代中国所面对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而是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性的和时代性的问题;当代中国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而是中国开拓的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道路;当代中国所积累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并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建设经验,而是为解决人类性问题、实现人类文明形态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理念为导引的人类文明形态变革,塑造和引导了新的时代精神。以时代性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坚实根基和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必须切实发挥理论工作者作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经典文献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 韩喜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伟大的成就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极为丰富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文献。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建设成就和经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种理论的形成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观点,并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检验,而实践建设取得的成就能够进一步丰富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有目标设计的理论则起源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使得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上升为科学,并经历了巴黎公社等一系列实践到指导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其从理论变成一种制度。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百年奋斗中不断总结经验,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大制度等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其中蕴含着我们解决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问题的重大经验,用实践的成功证明了党的命运与社会主义命运是紧密相连的,用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成就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用制度建设的实践成就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内涵。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的确立进一步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被资本主义视为洪水猛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构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并在世界范围内宣扬其普世性,试图说服各国人民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反观社会主义发展,虽然马克思有初步理论设想,但作为一种制度则是新生的,需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其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论断也必须用发展来证明。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面向未来,我们又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强调在实现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等基本要求基础上,要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进一步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以这一理论目标为蓝图指引,全面制定了完善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对策,谋划科学发展模式,明确战略部署与时间表,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了丰富的时代意蕴。

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讲,重大的理论问题是重大的实践问题,重大的实践问题也必然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包含的“十三个方面成就”,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相连,深刻彰显了这一伟大思想的真理伟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这一科学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形成了丰富完善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指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崭新的形象呈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新的突破,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牢记职责使命 坚决当好举旗者护旗者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长 (常务副院长) 董维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我们踔厉奋发、义勇前行的思想之旗、精神之旗。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校是我们党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必须时刻把党的旗帜举起来,把党的旗帜亮出来。必须坚决承担起职责使命,以“五化”闭环工作法在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等工作上持续发力,让党的旗帜在党校上空高高飘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贡献更大力量。

筑牢筑实信仰之基,始终在政治忠诚上坚决坚定。党的百年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校 (行政学院)是党的政治学校,承担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员头脑的重要职责,必须把学好讲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加强党性修养、理论修养、纪律修养,做到在自身党性锻炼上更加严格、在师德师风上更加纯洁、在教学科研上更加过硬,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走好拥护 “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

做优做强主业主课,始终在干部培训上有为有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工作的重心必须是抓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我们必须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一个中心、四个方面”教学布局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充实、完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式、体验式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突出政治忠诚、理想信念、纪律规矩教育,打造一批精品课程,讲全讲准讲深讲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研深研透精髓内涵,始终在理论建设上用心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尤其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宣传阐释,是党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必须发挥好“马”字号和“共”字号学科优势,聚焦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及时确立一批重点选题,用好 “三支笔”,写好学术研究、理论宣传、决策咨询三类文章,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切实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

守好守牢阵地防线,始终在思想引领上笃信笃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二十大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党校是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一支重要方面军,思想引领是党校的重要职责之一。我们必须重点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分专题分领域加强理论攻关、教学研究,努力从更高层面、更深层次、更宽视野研究阐释。坚持问题导向,自觉发扬斗争精神,针对学员的思想困惑和社会上的杂音噪音,统筹利用党校课堂、报刊、网站、出版物等阵地优势,主动发声亮剑,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用深厚的学理滋养人、用生动的话语吸引人,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吉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贡献智慧和力量。


奋力书写吉林党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张万鑫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冲锋号”,发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员令”,明确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迈进的新使命。大会举旗定向、领航布局、凝心聚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纵览历史、把握现在、远观未来,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推动党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奋力书写吉林党史事业发展新篇章。

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的重大里程碑意义,增强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踔厉奋发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史部门,我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争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表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党史和文献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持续为全省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好服务和保障,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形成与时俱进理论成果的根本要求和关键所在。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把握历史大势,强化理论创新,并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运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党史部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宣传重要部门,要深入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理论创新意识,努力将创新成果的运用贯穿于党史研究、文献编辑、宣传教育、资料征集、资政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切实以理论研究实际成效更好地践行“两个维护”。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力书写吉林党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视察吉林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吉林这片红色热土孕育的革命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推动党史事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全省各级党史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具体举措和实际成效。一是充分发挥党史部门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职责使命,深刻把握开展集中宣讲的重大政治、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好宣传宣讲工作,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吉林落地生根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将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发挥优势,为全省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更加生动、鲜活的教材。三是聚焦主责主业,以研究项目、专项课题等为抓手,推出一批高质量、有价值、时代化的党史科研成果,切实以最新研究成果打响“红色吉林”的党史文化品牌。四是充分发挥吉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的宣教作用, 深入宣传阐释以“三地三摇篮”为代表的红色标识,做好吉林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推动吉林党史研究和红色文化传承迈上更高台阶。


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 冯江

党的二十大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全面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新的认识,为新征程上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充分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次把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战略摆在一起,进行专章阐述、一体化部署,既把“教育、科技、人才”提至更加重要的位置,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指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孕育未来的事业;科技产出创新成果,是创造未来的事业;人才蓄积创新动能,是把握未来的事业,本质上都为创新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们要不断探索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三者间辩证关系,不断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汇聚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伟大事业中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好人才培养主阵地。教育是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吉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使命,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建设、人格养成融为一体,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进头脑。同时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深化订单农科生等人才培养改革,形成了新农科“一流专业方阵”和“一流课程方阵”, 打造和推广了引领全国的科教、产教、中外融合,身份、成果、经费互通“三融三通”新农科协同育人模式。坚持推进“创业有你,‘就’在吉林”“奋斗有我,‘就’在吉林 ”,大批农大学子已成为吉林振兴发展的生力军。面向未来,学校将持续发挥吉林省新农科建设全国第一方阵优势,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卓越农林人才和有本领、用得上、留得住的紧缺型实用人才。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好科技突破策源地。推动科技进步是教育、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农业大省,我省未来发展中必须着力突破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种子安全等农业关键领域“卡脖子”科技难题,向科技要效益,向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要产能,这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吉林农业大学始终坚持对接农业产业提升创新能力,坚持聚焦农业“卡脖子”难题开展源头攻关,坚持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推动吉林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新征程上,学校将持续打造高水平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强化横向科研体系建设,实现科技成果规模化转移转化。同时继续探索布局、建设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和科技小院等基地,打造区域内具有重大示范意义、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强化人才引领驱动,打造人才振兴新高地。人才是发展教育、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于我省而言,打造一支政治强、水平高、干劲足、潜力大的农林人才队伍是实现“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目标的关键所在。吉林农业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摆在人才队伍建设首位,加快引育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坚持激发人才队伍的内生动力,持续打造高水平人才和师资队伍。未来,学校将围绕“双一流”“双特色”建设需要,全面引进更多高层次领军人才、柔性聘用高水平著名学者、储备补充高素质青年人才。围绕重点、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造就优秀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努力培育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高质量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进一步营造尊重人才的文化环境,设置科学评价制度,打造舒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助推人才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推动人才队伍健康发展。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 赵宾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并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考古学是我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利器,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广大考古工作者,尤其是考古教育工作者要以全新的高度认识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时代意义,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始终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为续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这一阐述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赋予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新使命。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代考古教育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探源中华文明、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交叉是重要手段。要加大统筹力度,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紧握“实验”和“实践”两个抓手,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将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也极具当代价值,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更具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考古教育工作者要以受教者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讲清楚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让学生和广大百姓通过亲手碰触出土陶片这样让“高冷”文物变得可及、可感、有表情、有温度的方式,近距离感受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魅力,更好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新时代考古事业接班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引导学生从考古学习实践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最终成为合格的传承人、守护者。考古学教师要积极推进“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及“双一流”建设,加强对中华文明的研究阐释,不断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力量。

原标题: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解疑释惑鼓舞斗志 ——吉林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专家学者发言摘编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