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六个必须坚持”中第一个阐述的立场观点,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真挚的为民情怀。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要深刻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内在逻辑,牢牢把握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着力点,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定信心、锐意进取,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培植深厚土壤,做到一切扎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将这个重要论断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时空中可以发现,历经百年峥嵘岁月,在栉风沐雨的征途上,在砥砺奋进的脚步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从未离开“人民”这个肥沃土壤,从未离开“群众”这个丰厚的滋养。实践证明,只有深深扎根人民,才能获得无穷力量,才能抵抗风雨、向上生长。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深深扎根人民,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人民”二字深刻心底、植入灵魂、融入血脉,源源不断孕育更加强大的力量。
践行根本宗旨,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具体实践来看,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心用情用力,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凝聚主体力量,做到一切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利益的主体。毛泽东同志指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实践充分证明,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坚持价值导向,做到为了人民的一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一切人民,为人民的一切,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全民的发展,我们要实现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发展的成果要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全面利益,保障好人民群众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向往和追求。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恪守评判标准,做到一切由人民检验。历史和人民既赋予我们光荣责任,也检验我们的实际行动。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奋斗中,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持续增强百姓的主体认同。
发展人民民主,做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必须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要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体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制度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