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更新时间:2022-10-21 15:52   来源:光明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近年来,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大力发展水稻产业,以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主持人:本报记者陈晨樊荣颜维琦

嘉宾:

刘健(二十大代表,上海市金山区委书记)

刘贵忠(二十大代表,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姜丽娟(二十大代表,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胡向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粮食产能稳步提升,现行标准下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在哪里?如何让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发展红利?本期圆桌对话特邀代表、专家就此进行深入探讨。

山乡巨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主持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据各位观察,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健:我所工作的金山区地处上海市西南远郊,农业用地占总面积的1/3。十年来,素有“上海粮仓”美誉的金山区农业产业越来越强,我们着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集聚化、科技化发展。中央厨房产业园集聚农产品加工企业31家,年产值约40亿元。乡村环境越来越美。金山区全面完成农村入户道路、污水纳管、垃圾分类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备养老睦邻点、农村体育设施、村卫生室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治理越来越优。金山区建立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治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刘贵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面貌焕发出新气象。我在走村入户中,听得最多、感受最深的就是老百姓由衷感叹:“脱贫攻坚书写了千年之变。”过去千面坡、万道梁,满山都是土坯房,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安心房”。昔日山高沟深地处偏远的“穷山恶水”正逐渐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游客进山络绎不绝、产品出山畅销四方,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脱贫群众底气更足、心气更旺、志气更坚,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巴渝大地蔚然成风。

姜丽娟:对下姜村而言,这十年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十年。如今的下姜村已绘就了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我们从贫困村发展成为“农家乐、民宿忙、瓜果香、游客如织来下姜”的富丽乡村。我们的乡村旅游产业、文创产业、农林产业等发展得红红火火,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起来。最初,村里开发乡村旅游产业,老百姓经营民宿,从普通农民变老板;后来,我们鼓励村民入股联营成为股东,每年都能享受村集体分红。现在,我们又主动跳出下姜,辐射带动周边,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胡向东:总体感觉现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亲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十年来,我国粮食产能巩固提升,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标扩面,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持续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乘势而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请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如何发力?

刘贵忠: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我们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严措施,全力抓好贯彻落实。一是做好重点人群精准监测帮扶、强化重点区域帮扶支持、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姜丽娟:从下姜村的实践看,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方面的振兴是紧密联系的。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障。当前,下姜村已联合周边乡镇的24个行政村,组建“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党委。正是在党建统领下,“大下姜”告别了各村单打独斗的局面。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联合各村,让下姜村作为总入口,各村抱团发展、合作分工,不少产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链条。目前,“大下姜”已布局农林、培训、旅游、文创四大产业,通过构建地域公用品牌,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刘健:乡村振兴要靠产业振兴来引领。面对“大都市小农业”的特殊现实,如何用好“一亩三分地”,最大限度释放农业经济价值?我认为,关键在于高质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要做细一产,发展精致农业和精品农业。我们主动优化产业结构,围绕“一葡二桃三莓四瓜”优势品牌瓜果,以“金山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精心培育以若干企业子品牌为支撑的品牌体系。要做深二产,发展精深加工和数字化工厂。我们发挥超大城市工业资源优势反哺农业,形成“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的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要做活三产,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我们集聚农业、生态、文化三大优势,充分发挥郊野休闲功能,丰富乡村业态。

胡向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各级书记责任,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向农村倾斜,推动产业、人才、文化和生态振兴,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破除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壁垒,引导优势资源要素更多向农村地区、农业产业流动,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社会资本、先进科技等现代化要素支撑的综合效应。要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发挥农业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聚焦现代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绿色技术、数字技术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完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人民至上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这一发展思想应如何落实和体现?

姜丽娟: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2021年,下姜村老百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959元,是2011年8586元的5倍多。现在,我们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我一样回到了家乡创业。收入越来越高的同时,我们不断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目前,下姜村正试点建设未来乡村,村里已开通5G互联网医院,老人在家就能请省城专家看病;建立“一次不跑、姜哥代办”便民服务平台,村民办事点点手机就能完成。通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刘健:我们把“依靠谁振兴”“为了谁振兴”作为首要问题,吸引各类主体服务乡村发展。加快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推进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区建设,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66人。着力解决“地”和“钱”的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激发农村土地要素活力,持续释放农民增收潜力。引入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构建社会积极参与、金融重点倾斜、财政优先保障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比如,我们通过探索租赁、作价入股、出让等形式,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确定了朱泾镇待泾村12个自然组113亩的99宗点状土地,每年保底分红200万元,造就了“入股分红股金+房屋土地租金+工资薪金+农产品销售现金+养老保障金”的“五金”农民。

刘贵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一是要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要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力量倾斜聚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不断缩小发展差距。

胡向东:一要以人民需要为导向。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现阶段我国已实现从“吃不饱”到“吃得好”的转变,这必然要求食物供给既要保数量,又要保种类、保质量。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和生态功能,以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要激发人民发展动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抓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等,激发乡村企业、农民、社会组织等主体振兴乡村的主观意愿,让其充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家园而奋斗。三要推进公共服务普惠均等。要着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益。


原标题: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