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勇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使命

作者: 徐雁秋 柳青   更新时间:2022-08-26 08:58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长春新区进一步优化自创区空间范围,加强产业创新联动、创新主体互动、创新要素流动。

长春新区创新型企业研发现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8月24日,随着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长春新区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仅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致力于打造“科创之区”,为贯彻落实长春市“六城联动”战略部署,近年来,长春新区在多元化培育创新主体方面接连发力,不断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抢占高地”的生动局面,创新成为新区经济曲线里最强劲的脉搏。

截至目前,长春新区各类孵化载体发展到54个,打响了“摆渡-渡向成功彼岸”“你身边的中关村”等孵化品牌,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40户,占全市1/3,占全省1/4;“专精特新”企业达221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户……这是长春新区创新主体培育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长光卫星70颗卫星在轨,“吉林一号”成为众多“吉林名片”中拿得出、叫得响的一张;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最新自主研发的倒装COB显示——“幻晶”系列产品,全面赋能超高清显示时代……这是长春新区创新主体释放出发展的活力和潜力的“尖兵方阵”。

新区是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重点城市以及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的核心区域,是吉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任务重点单位,长春市“三强市三中心”中“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以及“六城联动”中“科技创新城”的属地牵头单位,是省内最优、东北一流、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高地,初步形成了“全省创新在长春,长春创新看新区”发展态势……这是长春新区创新的实力担当。

酝酿、发酵、升腾、迸发……坚持把创新作为“先手棋”,以数字科技城、现代都市农业城、国际医疗城,药谷、光谷、欢乐谷,精细化工产业园、高端服务产业园、国际物流产业园“三城三谷三园”为载体,全面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四链融合”,着力提升创新发展首位度、协同度、活跃度、开放度“四个维度”,构建以创新为引领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乘势而上、聚力升级,科技创新的美好愿景正在长春新区变成现实,荣光无限。

科技引领 带动创新风头正劲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创新是长春新区最鲜明的底色,也是最大优势。”长春新区负责人表示,长春新区坚持把创新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先手棋。目前,全区集聚以吉林大学为首、以中科院“一院三所”为代表的高校院所20余家,各类国家级研发机构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100家。联合吉林大学、长春光机所、应化所、华为等大院大所大企开展合作共建,打造了华为联合创新中心、海尔海创汇、中关村创新中心等一批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东北三省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和中国(吉林)、中国(长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挂牌成立,正在建设知识产权生态小镇;省、市科技大市场分别落位在高新区和北湖开发区;与中科院共同打造中国科学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正在联合省科技厅共同出资建设的吉林省科技创新研究院。

深耕勤种,终获硕果。

创新平台载体高速成长。长春新区建设区级以上孵化载体54家,其中,国家级13个,在孵企业2000余户。光电子孵化器、北湖科技园、交泰孵化器成功入选“2020中国百家特色载体”;长春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点击量超过150万次,成为省内最活跃和黏性最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摆渡创新工场“双创”模式在全国推广;北湖科技园引进落位各类科技、双创类企业和机构600余家,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是省内唯一一家国家级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长春中俄科技园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省内唯一“国家级国际引智示范基地”,中白科技园投入运营,先后入驻26家企业,中日智能制造产业园累计入驻企业26户。

创新型企业群落正在形成。实施创新主体“梯度培养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740户,“十三五”期间增长6倍,培育独角兽企业1户,瞪羚企业13户,牛羚企业36户。高新股份入选“2021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长春金赛药业生长激素研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长光卫星是国内首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实现“吉林一号”卫星在轨70颗,建成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海普润斯研发的OLED材料已成为京东方、华为的核心供货商;长春新区已成为辐射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科技成果研发、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创新中枢。

下好“先手棋” 提升创新策源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长春新区作为核心区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在谋划自创区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上突破发力。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春新区已经在路上。

在空间布局上,长春新区进一步优化自创区空间范围,强化政策先行先试和创新要素集聚,加强产业创新联动、创新主体互动、创新要素流动。在产业布局上,依托产业基础和产品特色,聚焦以生物医药及生命健康、光电信息、航空航天为主导的三大创新产业,以汽车装备、现代农业、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特色创新产业,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

围绕长春北湖科学城,加快建设“环吉大双创生态圈”,海容荟双创小镇2022年开业运营;联合中科院“一院三所”,加快建设“环北湖科创生态圈”;加快吉林大学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理所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围绕建设“长春药谷”,联合国药集团、高新股份、苏州医工所,构建药品研发、中试、检验、生产、流通等全链条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知名的生物制药和高端疫苗集聚区。

围绕建设“长春光谷”,联合光机所、长光卫星、华为,打造以卫星信息技术、光电显示、激光应用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以关键技术升级带动产品创新,加快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形成全领域的光电信息制造高地。

围绕建设“新材料基地”,依托长春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大力引进中化集团、海谱润斯、奥来德等项目,重点发展光电材料、发光材料、化学仿制药原料等功能性材料,承接应化所、吉林大学及国内相关化工院所研发成果,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

围绕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大力发展产业融合型、数字赋能型服务业,紧扣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发展领域,开发应用场景,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全力推进长春智慧法务区建设,加快引进落位法律功能单位、法律服务业机构、智慧法务创新企业,到2022年底基本具备国家法务功能承载能力和区域法律服务功能。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专精特新”企业达210户以上,推动长光卫星、海谱润斯、嘉诚信息等企业上市。积极引育“双创”人才,高标准建设长春国家人才创新港,增强新区活力和人才吸引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把新区建设成为人才充分涌动、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科创之区。

激活新动能 区位能级不断跃升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科技创新,标志着文明的进步,指引着城市的未来。毋庸置疑,在加快推动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道路上,长春新区科技创新的“力量”尤为重要。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如何发挥“硬核”产业竞争力?如何更好地担负起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时代使命?科技创新就是长春新区给出的答案。

走稳创新路,在创新中继续“赋能”新区未来。构建环吉大双创生态圈,建设创新生态一流的“科、教、创、产、服”协同创新示范区;加快落实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及光机所、应化所、地理所的合作协议,引进落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前景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布局航天信息产业园、北湖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医疗器械科技园、长智光谷等专业园区;按照“一院一公司”模式与省科技厅共同把“吉林省科技创新研究院”打造成全省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创新公共平台、科研机构发展新样板。

创新为企业和产业服务。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企业研发机构培育计划,鼓励企业以自建、共建等方式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力争实现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试点,构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链条,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原创技术、原创产业的转化。加速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建设吉林大学长春技术转移中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支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引擎动力,持续改善创新生态。构建省内最优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精准实施“免申即享”和区级政策无纸化受理,提高政策精准度和便捷性;擦亮“创新型新区”名片,通过组织开展系列大型科技活动,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吉林赛区)暨“长春新区杯”创新创业大赛,开启长春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新篇章;引育一批优质科创孵化载体,推广摆渡创新工场经验做法,推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向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引导现有孵化载体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破同质化竞争局面;推动东北亚科技合作,高质量推进中俄、中白,吉浙、津长等跨区域合作园区建设,支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争取在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验室共建等方面再形成一批合作成果。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站在新起点上,万众一心的长春新区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科技创新的大路上,勇往直前,再攀新高峰。


作者: 徐雁秋 柳青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