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熠 一“鹿”同行|中国长春电影节三十年:铭记时代 共话未来

  更新时间:2022-08-23 10:47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风起北国春城,光影倥偬百年。新中国最初的电影征程,始于长春。在已逾百年的中国电影发展中,长春与长影共历沧桑,作为北方影都,承载了中国电影的培养与传递之使命。

长春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这座城市一直与电影有着不解之缘。从1945年东北电影公司成立,到1955年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再到长影集团在改革大潮中破浪前行,长春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始终与电影相连,这座城市也因电影而变得家喻户晓。

图为第一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盛况。资料图片。

1992年,经中宣部批准,新中国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成功创办。回眸30年,从1992年横空出世的“长春金杯”,到2022年即将掀起华语影人竞相逐梦的“金鹿赛场”,从最初的“团结、友谊、交流、发展”主题到“新中国电影事业薪火相传”“百年、摇篮、冰雪”再到“新时代·新摇篮·新力量·新坐标”,长春电影节不断丰富主题内涵,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持续擦亮“新中国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电影节”这张城市名片。

本届长春电影节主题“新时代·新摇篮·新力量·新坐标”,亦是在往届“新时代·新摇篮·新力量”常态主题基础上,增添“新坐标”,可谓是对时代意义的点睛解读与践行,彰显出“三十而立”、当打之年的自信与从容。

30年来,“中国长春电影节”秉承新中国电影红色基因,充分发挥电影摇篮特质,依托长春城市电影资源禀赋,深度挖掘城市电影文化内涵,始终坚持“专业性”与“群众性”并重的办节理念,注重专业品质,关注百姓情怀,为华语电影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0载风雨兼程,旨在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国家级电影节的创新之路。

而今,中国长春电影节已成为吉林省乃至中国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成为吉林省优质文化资源对外输出和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激励广大中国电影人探索前行的平台和精神动力。

以新时代的风貌书写北国春城的电影之梦,以中国梦打造电影创新之城,始终贯彻于历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举办行动之中。近年来,始终秉持全民办节理念的长春电影节,历经了“三个历史性蝶变”:由两年一届变为一年一届的周期性蝶变,影响力与美誉度赶超国内知名电影节的影响力蝶变,以及在专业、产业和办节流程方面的重要蝶变。

关于电影,吉林省既有“诗和远方”的专业化探索,又有“人间烟火”的大众化普及。尤其近年来,我省不断提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质量,依托省内4条农村电影院线,投入流动放映设备724套,流动放映车363辆,形成了覆盖全省农村的流动电影放映网络,年放映公益电影11.2万场,观众人次保持在500万以上(约占全省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目前已建成各类室内固定放映点近400个,覆盖全省60%左右的乡镇。

中国长春电影节今年迎来了办节30年的重要节点,成绩与坚持来之不易,17届30年的孕育、成长和沉淀,已然让中国长春电影节成为华语电影的风向标、新人新作的诞生地和城市文化的新品牌。

今日开幕

8月23日至28日,第十七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将在秋意盎然的长春举行,闭幕式、电影评奖、电影展映、电影论坛、致敬“摇篮”、群众文化六大单元主体活动纷至沓来,不光是为“电影之都”献上一场精彩的光影盛会,更是为即将胜利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献上一份厚重的光影之礼。

当前,长春正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六城联动”服务“六双”发展,积极探索新时代文化发展新路径,着力打造文化创意城。第十七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也将以长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引领,为吉林省、长春市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增添动力,进一步助力影视文旅产业发展,开拓文化创意城建设的电影路径,促进更多全球优质影视资源集聚,以此撬动文化旅游等产业,推动经济振兴。

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国长春电影节举办的6天乃至更长时间里,中国长春电影节更加突出专业性,坚持权威华语电影评奖定位,以国际化视野、专业化评审、市场化运作,打造华语电影节品牌品质。更加突出地域性,以“北纬43度的电影节”为标志,全面展示长春电影城、汽车城、雕塑城、森林城的城市特质和文化特色。更加突出平台性,以电影节为载体,汇聚全国电影产业资源,聚人气、汇商气,促进交流、推动合作。更加突出群众性,让更多市民广泛参与进来,把电影节真正办成“电影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于光影中铭记时代,于艺术中共话未来,相约好电影,见证三十年。中国长春电影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未来可期!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左道 马璐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