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走千村|北沟村蹲点日记③:一个人,村民王洪宝

  更新时间:2022-07-19 18:35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王洪宝是榆树市八号镇北沟村第一批扣棚的农民。14年来,王洪宝盖了新房,又新添了三辆车。

勤劳,是农民的立命之本,即便是富裕起来了,王洪宝夫妇仍然像从前一样,凌晨三点入棚,晚上八点左右收工。

“这是我们北沟村的风气,家家都这样,大家比着挣钱。谁也没说有点钱就飘了,不干了。”王洪宝边干活,边讲起了他们由贫困到富裕的经历。

2008年以前,王洪宝和妻子李凤鑫辗转于各个工地打工,收入仅够维持日常生活。2007年底,二人回家过年时,村里正动员村民建蔬菜大棚,王洪宝决定留在村里干。

建一栋大棚少说也得七八万元,王洪宝手里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时任村支书刘占文看出了王洪宝的难处,为其担保在信用社办理了7万元贴息贷款,又自掏腰包借给王洪宝5000元现金,王洪宝在大家的帮助下将第一栋大棚建了起来。

因为缺乏建棚和种植经验,王洪宝没赶上种头茬菜。到了6月份,才种上二茬西红柿。秋收时,王洪宝仅卖了1万多元钱。

“这和投入相比差太多了!”王洪宝泄气了。刘占文到王洪宝家鼓励他一定要坚持再干一年,村干部和党员们也先后到王洪宝家解决困难,传授经验。

第二年,市场行情好转,王洪宝一棚蔬菜收入4万多元。王洪宝尝到了甜头,便在第三年又建了一个大棚。

眼见着村里的大棚越来越多,王洪宝已经不用出村卖菜了,每年菜还没有出棚,收菜的客商就住进村子抢着收货。

“我们村能有今天,那是老书记有眼光,有正事儿,他先带着村干部和党员干大棚,干出样了,又带着全村干。啥事儿都得上规模,规模大了,咱腰杆子就硬了,说啥价也有底气。”王洪宝告诉记者,新支书上任后,接着老支书的底子干,今年村里统一建房,新房就挨着大棚,质量好又方便。

王洪宝的话很有道理。近20年的采访经历,让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好的带头人的思路、决策、决心是多么重要,会怎样举足轻重地影响这一方土地上的人们的生计。这一点在北沟村再次得到了验证。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翠翠


编辑:马萍